新闻
中国节能网

18条规划攻略 助力突破智能制造

   2015-08-14 中国工业报2780
核心提示:2015年是落实“十二五”规划最后一年,又是迎接“十三五”的过渡年,党中央、国务院正在研究“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各地区、各行业、各企业都在研究制定相应的“十三五”规划。

2015年是落实“十二五”规划最后一年,又是迎接“十三五”的过渡年,党中央、国务院正在研究“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各地区、各行业、各企业都在研究制定相应的“十三五”规划。

中国已站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十三五”时期要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胜利实现,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因此,“十三五”规划意义重大而深远。本版将从今日开始,陆续刊发《聚焦“十三五”规划》系列报道,与读者一起关注、一起探讨。

“当前,我们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推动我国制造模式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鉴于最近接到部分地区、企业关于“十三五”战略规划课题评标、评审论证邀请,结合跟随由中国工程院陈左宁院士、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原副院长屈贤明教授领衔“制造强国战略研究”二期课题组赴东莞调研的体会,尤其围绕中国工程院立项课题“东莞制造2025”规划项目,对制定区域型、企业型智能制造战略规划,从发展形势和环境、战略方针和目标、战略任务和重点、战略支撑和保障四个方面提18条规划攻略。

A第一方面:

发展形势和环境

第1条:需要符合国家大战略

为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国家制定了“一带一路”战略、京津冀一体化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中国制造2025”战略等国家大战略,指出了我国“十三五”期间的重点发展方向,我国启动的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对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作了改革部署。

在编制地区、企业的“十三五”智能制造规划时,需要认真学习领会国家经济政策,找准国家大的发展方向,顺势而为,比如:围绕“中国制造2025”战略,如何在可触及的范围内为“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产能对接方面的规划考虑;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有针对性对转出产业、承接产业制定智能制造规划,从而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转移;针对《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结合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区域一体化等发展思路进行智能制造规划。

第2条:需有紧迫性

当前,发达国家纷纷实施金融危机后的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制定和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试图赢得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融入全球再分工体系,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我国在制造业领域面临着“双向挤压”的严峻局面,我国实体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进入中高速,规划制定要有紧迫性,同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紧迫性因素。

智能制造是应对国际巨大挑战的必然选择,是提升优势和破解瓶颈的关键举措,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撬动经济增长的新模式,也是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

B第二方面:

战略方针和目标

第3条:需要具备前瞻性

无论政府规划地区发展、还是企业规划行业战略,需要走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摈弃短期眼前利益,那些只讲经济效益,不计资源、环境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是规划中需要摈弃的;对那些“产能顶到天花板、利润趴在木地板”的产业或者发展模式,不仅不能重复投资、建设,即使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也需要抵住短期眼前利益的诱惑,规划需要具备前瞻性。

当前,国家强调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融入产业发展中,在工业新的增长点稀缺、节能减排硬约束、制造业周期性衰退叠加的复杂情况下,规划制定需把握国际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最新趋势,要使规划具有前瞻性。

第4条:目标制定具备可行性

要改变以往盲目追求高大上的规划思维,以真实的市场需求、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为规划基础,编制规划尤其是提出指标要积极可靠、留有余地,以利于持续稳定发展。不论是扩投资还是上项目,都要综合分析人力、财力、物力,充分体现量力而行。也要“接地气”,结合地区、企业自身实际,实事求是,量身定制,确保规划能实施,可操作。一份好的规划是建立在自身科学诊断基础上的客观描述,是“自画像”,需要充分认识自身及所处区域条件、企业发展情况、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确定合适的经济规模、产业调整结构,合理利用现有基础,突出自己的鲜明特色。

同时,“大”与“小”的关系,还要求规划要顾大局,识大体,积极响应国家鼓励政策,坚定不移得走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

第5条:要有继承性、延续性

无论是城市地区的经济发展,还是企业行业的发展,就像一场接力赛,需要持续发力,坚持延续性才取得发展实效。地区产业规划不仅需要具备产业发展的继承性和现实的发展状况,还需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同时能够结合过去的成功经验。尽管智能制造的理念是超前的、技术是创新的,但如果缺少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不在继承、可持续上下功夫,规划只是为了创新而创新,重视经济效益,轻视社会效益等,结果将会给落实埋下隐患,为后续更进一步的产业规划造成障碍。需要改变以往“领导一动、规划重弄”的局面,强调规划要有连续性,切忌折腾。

第6条:需要体现国际化

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下,要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化解我国制造业产能过剩,压缩国内产能加对外直接投资输出产能是可行的办法。在战略规划中,应当增加国际化战略方面的内容,尤其增加加强政策引导,推动产业合作,由加工制造环节向合作研发、联合设计、市场营销、品牌培育等高端环节延伸,以提升国际合作水平。

第7条:需要注重示范引领、分步实施

根据行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在汽车制造业、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石油化工制造业等行业,选择纵向信息化集成基础好、对发展智能制造需求迫切的企业,推进智能化成套装备集成应用示范和数字化车间/工厂应用示范,总结示范经验,在重点行业全面推广智能制造,实现智能制造规模化发展。

需要充分考虑我国制造业发展基础,推行智能制造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当然,强调智能制造分步实施,并不意味着一定全要采取“串行”式发展路径,即按照“机械化—电气化—数字化—智能化”四个阶段顺序实施。由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可以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解决实现自动化和数字化中的关键问题,以缩短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推进的进程;同时,规划注重在发展数字化装备和数字化车间工厂的过程中,可以引入成熟的智能技术与装置,实现相应的智能功能,即可以采用“并行”的发展路径。

C第三方面:

战略任务和重点

第8条:需工程项目牵引

基于本地区、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针对实施智能制造规划的相关工程,以这些工程项目为抓手,紧密围绕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融合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支持产学研用联合攻关,依托优势企业,依据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换人、生产过程、供应链智能化,建设重点领域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在基础条件好、需求迫切的重点地区、行业和企业中,分类实施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智能装备和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等试点示范及应用推广。

第9条:需推动实施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向

规划需要推动制造业企业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型制造转型,引导企业加强企业边界内容的纵向信息化集成,是通过价值链实现纵向集成,实现企业内部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集成,以使在企业内部实现所有环节信息无缝链接。拓展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增值服务,提高服务性营收比例。鼓励企业建立远程监测诊断、维修与维护服务平台,向客户提供专业化远程状态管理和现场技术支持,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与维护服务。

第10条:需推动与其他产业交叉性

推动工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工业化与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齐头并进、良性互动、融合发展。信息技术是最具活力的技术,随着信息技术在制造业中的深度融合,智能制造为突破口的两化深度融合是决定未来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有力抓手,同时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全面融合发展。制造业通过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将会提升制造业附加值,同时服务业通过工业产品为载体,也势必将会提升自身的服务价值的时间长度与空间广度。

第11条:需制定符合区域发展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

当前,新常态倒逼工业必须加快转型升级。因此,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对两化深度融合全面的思考,对智能制造的理解以及探索传统企业信息化改造的切入点和途径,需要专业服务机构深入研究和探索,为企业设计针对性的改造升级方案,开发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着力在一些关键领域抢占先机、取得突破,促进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根据工业企业现状,编制企业信息化顶层设计方案,将机器人、智能设备和信息技术三者在制造过程中完美融合,主要解决企业从产品的设计到制造、应用的智能化,实现“数字化车间”建设目标。“数字化车间”标准,制定顶层设计方案。

D第四方面:

政策支撑与保障

第12条:需要重视产融结合性

在“中国制造2025”部署下,攻的智能制造方向传承了互联网的基因,通过减少信息不对称,金融业可通过大数据技术来预测客户需求,根据客户变化情况,及时提供相关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实现目标。

鼓励企业利用商标质押、股权质押、众筹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通过中小企业私募债、企业债等方式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建立市场与政府扶持相结合的区域金融资源配置体系,为制造业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推出个性化金融产品,建立有效贷款需求信息定期沟通制度,满足制造企业多种金融需求。

第13条:强调人才培养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由于产业升级而带来的人才需求,尤其当前中国智能制造行业高端人才及复合型人才需求的缺口较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智能制造软环境亟需改善的一环。因此规划制定及贯彻需要强调科学构建产业和科研学术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根据行业特点打造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工程将是快速发展的智力基础。

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千人计划”、中科院的“百人计划”,中组部、中科院可以重点向智能制造领域人才引进方向倾斜,各省、市地方主管部门也可以结合区域经济和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该领域的海外高层次人才。

同时还可以通过重大产业攻关专项为承接载体,鼓励企业大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国外专家来华工作,引入风险创投基金对接,建立股权投资体系,知识产权抵押融资给予支持。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项目的同时,更加重视引进领军人才及团队。

在学历教育阶段,规划需要推动建立“以市场导向、智造企业参与”的培养计划自我调整机制,鼓励调整培养计划总体结构,增加智造专业通识课,需要通过几门智能制造职业素养通识课的建设,推动学院本科生、研究生的工业4.0背景下智能制造的思维模式转变。智能制造硕士学位项目可以依托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学院等几个院系共建,以射频识别、物联网、实时定位、信息物理融合、网络安全等硕士项目课程为先导进行建设。

学院可以建立“学院+智能制造园区”、“专业+大型制造企业”、“专业+智造企业联盟”、“专业+模拟智造环境的校办企业”和“专业+智造行业协会”等几种典型产学合作模式。

为使培养智能制造人才的教育目标与社会需要的人才相一致,鼓励智造企业与高校共建实验室、共同编写工程应用型教材、组织教师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推动高校的工程实践教育。让智能制造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为老师和同学讲解最新的技术和应用。

第14条:需要加大力度宣贯落实

建议针对国家层面《中国制造2025》、十三五规划、本区域、本企业智能制造规划、十三五规划等战略规划都需要有针对性的落实宣贯、贯彻的方法及措施,以达到有体系、有层次、有步骤地学习规划、落实规划,尤其在组织专家走入企业宣讲战略构架、战略任务分解等方面需要加大力度。

宣贯可以结合如下内容展开:详细解读工业4.0、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特点内容,对应用场景、未来领域做展开交流;从国家层面上对制造业发展的国家战略《中国制造2025》进行解读;分析我国发展智能制造面临的问题,发展智能制造的优先行动,结合中国工程院制造强国战略研究二期课题(典型地区、典型企业2025战略研究子课题),分析研究详细解读智能制造案例,对未来智能制造方向做出判断。

第15条:需要落实检查措施,反馈应及时

战略规划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着眼在落实,落实环节尤其配套专项行动及实施方案,需要配套检查、验收等措施,以使战略从规划到落实到实施效果能形成闭环,达到规划结果可量化的实施效果。

战略规划实施过程中,地区差异因素、时机因素等方面的影响,难免出现计划不如变化快,需要在制定规划落实过程中布置好问题反馈机制,以使战略执行有跟踪,问题反馈有回应,在坚定推行战略规划的同时,也能适时调整实施规划的措施。

第16条:选择智库需谨慎

智能制造规划制定需要工业领域相关的智库积极支持参与编制,因此智库选择非常重要,智库需要具备如下条件:定位科学化,政府的政策是个政治决策,有科学决策、民主决策,需要选择定位于科学决策支撑研究的智库;选择智库服务忌低水平重复,避免单纯解读工业政策,需选择起引领政策制定作用的智库;需要选择具备工业专业领域的优势,尤其有权威专业优势,专业领域有沉淀,有基础,可延续的智库;需要具有工业4.0背景下、智能制造环境下的国际化视野,研究领域、研究视角国际化的智库;需要选择服务数据化的智库,应基于大量储备数据结合国内国外行业情况。

第17条:需要知识产权战略先行

制造业领域专利申请数是我国专利申请的主战场,但是传统制造业企业专利开发难度逐步变大,而智能制造将因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先进技术在传统制造业中的应用,将变成未来制造领域专利的产生大户,而且质量将会大幅提高。

各级政府需要做好智能制造、装备工业领域知识产权风险评估工作,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力度,全流程提高产业与知识产权的“贴合度”。未来无论项目申请、验收,还是企业走出去,都需要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相关工作,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知识产权就是粮草。规划需倡导智能制造领域知识产权证券化、知识产权股权化,鼓励企业知识产权融资、“走出去”拓展知识产权方面的国际合作,推动企业需要积极组建国际知识产权运作团队,以期赢得“走出去”的主动权。

第18条:需要调整投资策略

投资支持的重点转变:由支持扩大规模向支持创新能力转变,由重点投资新建向重点支持原有能力的改造提升转变,由投资加工装配向支持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支持中国装备业由装备中国向既装备中国又装备世界转变。同时支持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和装备进行改造、用绿色化技术与装备进行改造、用先进制造工艺进行改造,支持金融+优势装备的结合,支持装备走出去,支持系统集成和工程总承包能力建设,支持由大批量大规模生产向定制化规模生产转变。

综上所述,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一方面可以实现对现有制造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大大提升质量效率,有助于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将提升国民经济的发展质量。“十三五”期间,是我国改革发展的重要窗口期,是我国经济能否转型成功的机遇期,也是我国广大制造业企业向智能制造方向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期,要求我们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科学的方法,真正让智能制造规划编制过程成为上下联动的管理过程,让规划成为指导企业“十三五”期间的行动纲领。

自“中国制造2025”作为国家战略实施以来,智能制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当前,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了一定的技术基础和产业基础,智能制造的提出正当其时。智能制造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制造,二是智能,变化核心是关于智能的技术。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