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环保相关政策,我国对环保方面的要求逐步提高;同时,国内环保企业同质化现象严重,部分环保企业开始有了海外并购扩张和储备技术链的想法。
比如2014年,首创集团收购新西兰固废公司,成为环保行业最大的海外并购案例。今年,首创集团再次发力,收购新加坡危废处理行业排名第一的企业,引起业内广泛关注。
我国环保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有何考量,对企业业务扩展有多大帮助?并购过程中,反映了我国环保企业的哪些问题?
海外并购强势布局新产业链
2014年开始,首创集团抢下新西兰和新加坡两地最具实力的固废企业之一
2014年6月30日,首创集团收购新西兰固废公司Transpacific New Zealand公司(TPI)100%股权,收购价约合50亿元人民币,是国内环保领域最大的海外并购。
据了解,TPI公司在新西兰废弃物处理行业排名第一,业务范围遍及新西兰各主要城市,拥有和运营新西兰处理规模排名前7位垃圾填埋场中的5座、29处垃圾转运站、17座资源回收处理站、800余辆垃圾收运专业车辆以及15台发电机组。
然而,由于新西兰地广人稀,环境特点决定了当地的固废处理以填埋为主。从技术先进性角度分析,TPI公司在固废处理领域技术含量并不高,因此不会有太高的估值。
但在收购这家公司之前,首创自身的固废业务非常有限。从上市公司首创股份的年报可以看出,首创股份2010年才进入垃圾处理领域,当年垃圾处理收入只占总营业收入的0.3%,到2013年垃圾处理业务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也不到1%。
2014年后,国内固废行业开始发力。首创集团的固废业务也随之增加,不仅国内垃圾处理项目收入升至营业收入14%左右,更是在拿下新西兰TPI公司后,开始全球布局,抢下了新西兰的垃圾资源。
2015年6月首创再次出手,以上市公司全资子公司首创香港收购新加坡危废处理排名第一的ECO公司100%股权,标的公司股权交易价格约合人民币11亿元。
ECO是新加坡危废处理行业的领先者,是新加坡仅有的3家持有国家环境署(NEA)发放的全方位垃圾收集服务牌照公司之一,可收集废物包括有毒废物、腐蚀物、易燃物及工业公司产生的其他危险废弃物,在新加坡危废处理整体市场份额中遥遥领先。
相比之下,新加坡ECO公司技术含量比新西兰TPI公司高了不少。此外,虽然未来新加坡本地市场的固废处理量增长有限,但其危废处理的技术以及相关运营管理技术都值得中国企业借鉴。同时,以新加坡为平台,利用其团队的国际化优势进行东南亚地区的业务扩展,甚至全球的并购扩张,有更长远的战略意义。
注入上市公司暴露真正估值
海外收购估值并不低,但仍可以增厚公司每股收益
2015年6月首创集团将收购的新西兰固废资产注入上市公司首创股份,在此过程中,新西兰TPI公司的股价价值大幅缩水了约人民币13.6亿元。
首创集团刚刚完成新西兰的海外并购时,媒体报道轰动一时,不仅因为交易规模大,还其因为估值低。当时国内分析人士均认为这一交易非常划算:约50亿元人民币的股权收购款意味着PE(市盈率)只有9倍左右。
而新西兰公司股价缩水事件暴露了首创集团当年收购这一项目时的真实估值倍数。从本次注入上市公司时的评估报告来看,实际上TPI公司2013年的净利润只有4331.5万新西兰元(约合1.78亿元人民币),PE值接近22倍,估值并不便宜。
虽然首创股份曾向媒体表示,公司利用杠杆效应,投入较少的资金量就取得了控制权。从估值报告来看,PE只有13倍左右。但由于评估主体使用的杠杆率不同,这一PE值并不能反映最终的业务实体——新西兰TPI公司的实际估值水平。从成熟市场经验来看,企业价值(股权价值+净负债)比PE值更能客观反映一个公司的实际估值。
实际上,首创在新西兰和新加坡的两单海外并购估值都不低。2015年对新加坡ECO公司的收购中,从估值报告来看,以2014年净利润为基准的PE倍数高达32倍。
由此可见,首创的海外布局花了高价,并不是表面看到的在海外收便宜资产的概念。然而,目前首创股份自身的估值水平约在48倍左右,收购22倍和32倍估值的公司,仍然可以增厚公司的每股收益。
海外并购集结号正吹响
环保类海外并购标的规模整体偏小,技术类公司多,运营管理类公司少
中国在海外收购环保类公司是近3年才开始兴起的趋势。有数据显示,中国公司海外收购环保标的最早案例是北控水务于2013年3月收购全球知名环保公司威立雅在葡萄牙的资产。但严格来说,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海外并购,而只是承继了威立雅在当地的7个运营合同。
国内环保企业在“走出去”方面落后于其他行业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环保公司面临的国内市场呈“碎片化”,多由关系主导而非技术主导,购买海外先进环保技术的动力不强。
第二,环保技术很多是集成技术,“软技术”较多,目前中国企业对理解和掌握这方面的技术还没有足够信心。
第三,中国公司对海外环保企业的认知不够,国际视野不够,对海外并购还没有想清楚,即对如何利用海外的先进经验指导国内环保企业发展还不明确。目前尚没有已经成功整合国外环保企业的案例。
因此,环保类海外并购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并购标的规模整体偏小,以收购技术类公司居多,运营管理类的公司偏少。
在首创连续两年以超高的估值完成了两项重大海外并购后,各种海外的环保标的出售方及卖方投行都盯上了首创。长期经验证明,越有经验的交易方日后继续进行海外并购的成功率会越高。客观来看,连续并购也更容易使并购的整合效应更好地发挥出来。
而需要警惕的是,并购中出价过高很可能支付了超过目标公司价值的价格,使未来的收益显著降低。从战略布局的角度来说,高溢价也许有非经济效益所能衡量的意义。
作者单位为摩尔金融
案 例
海外环保并购掀起热潮
2013年8月,河北先河环保收购美国的环境监测公司CES的51%股权,可算是近年来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企业海外环保并购的第一单。在先河环保之后,进行过海外同行业收购的A股环保企业只有国中水务、首创股份和永清环保。
2014年2月,国中水务收购了瑞典研发净水设备的上市公司Josab International AB的控股权,花费6527.343万元人民币,但截至2013年9月30日,Josab公司营业收入仅为77万元人民币,亏损266万人民币。2014年11月,国中水务与博天环境又共同参股了丹麦哥本哈根的AQP公司,这家公司在渗透膜研制领域拥有多项专利。
永清环保在今年8月9日刚刚宣布完成对美国土壤修复公司IST的收购。永清环保对媒体表示,由于收购金额未过亿元,未达到深交所规定的披露标准,因此本次收购未提交董事会审议和披露。
此外,国内一些非环保类的企业也开始出海收购环保公司:天保重装在2014年7月花费仅49.5万欧元收购了拥有污泥处理技术的德国CNP公司;而中联重科在今年6月宣布与曼达林基金共同收购意大利环保企业纳都勒公司,转型环保产业,双方共同投资金额为7500万欧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