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深圳每天的垃圾清运量将达到20000~30000吨!
面对未来的“垃圾围城”,这个城市该怎么办?
在我们头脑中闪过的,可能是三种办法:回收利用、填埋、焚烧。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有哪些垃圾可以循环利用?其它不可回收的垃圾又该如何处理呢? 对于深圳这个亚热带城市,气候闷热且地少人多,填埋真的能解决问题吗?如果寻求垃圾焚烧,能够实现无污染、无害、无臭味,而且不影响环境吗?
垃圾分类能够解决多少问题?
在我们的环保意识里,纸、易拉罐、矿泉水塑料瓶等,都可以归为可回收物,实际上没那么简单:单拿“纸”一项来说,从环保的角度将,纸可以细分数十类,像报纸、纸箱板、图书杂志、利乐包装盒等,都可以作为可回收物再次利用; 而传真纸、塑料光面废纸、复写纸、离心纸、蜡纸,以及使用过的卫生纸、纸尿布等, 难以再次利用,只能通过焚烧或填埋进行处理。
陶瓷制品、石棉瓦、白板、雨鞋、轮胎等,同样无法再次利用,只能通过焚烧或填埋或处理。
目前中国生活垃圾可分为四大类:1
可回收垃圾:
回收后经过再加工可以成为生产原料或者经过整理可以再利用的物品,主要包括废纸类、塑料类、玻璃类、金属类、电子废弃物类、织物类等。
2 厨余垃圾:
泛指家庭生活饮食中所需用的来源生料及成品(熟食)或残留物。剩菜、剩饭、菜叶、果皮、蛋壳、茶渣、骨、贝壳等,广义的厨余垃圾还包括用过的筷子,食品的包装材料等。 一般厨余垃圾,由环卫部门专车送往相关企业堆肥,生产化肥或饲料。
3 有毒有害垃圾:
是指存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重金属、有毒的物质或者对环境造成现实危害或者潜在危害的废弃物。
4 其它垃圾:
包括除上述几类垃圾之外难以回收的废弃物,通常根据垃圾特性采取焚烧或者填埋的方式处理。
在深圳
除厨余外,居民通过家庭、小区物管、中转站、拾荒者、回收站等7道分拣和资源回收后,垃圾实现了分类。分拣之后,可再生利用的垃圾进入再生流程,不可再生的垃圾们则面临着三种最终命运,填埋、堆肥、焚烧。
许多发达国家在垃圾分类方面,简直比处女座还要追求完美。
在德国
生活垃圾分类已经深入人心。一些住宅的垃圾桶专门放在上了锁的垃圾房内,垃圾桶配上黑、绿、黄三种颜色的盖子,分别用来收集一般垃圾、纸张垃圾以及塑料。然而,简单的三种分类往往难以解决日常生活中所有的分类问题,环卫部门于是专门在垃圾房的回收处贴上图片并且还在纸板上粘上样片,指导居民正确处置垃圾。
在日本
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回收垃圾的分类标准日益细致,开始分为旧书报类、塑料类、废电池、荧光管等。
在收集阶段除了要求市民分类外,在清扫工厂内还会进一步进行细分类。
那么,生活中产生的垃圾,究竟有多少能够进入再次利用环节?还有多少被送入填埋场、焚烧厂呢?
拿我大深圳来讲
2013年回收垃圾达到270万吨,日均7123吨;2014年通过分类减少了约10万吨厨余,回收了430万吨垃圾。回收后每天的垃圾清运量依然达到14822吨。预计到2015年年底,深圳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率将达到50%以上。
东京
日本东京2014年直接资源化利用量为45.7万吨,占全部垃圾产量的10%,通过厨余分类、堆肥等分类后处理,资源化量为41.1万吨。通过源头减量和分类,日本东京都2014年相比2006年垃圾产生量下降了9%,2014年相比2011年下降了0.9%。下降的幅度越来越有限。在巨大垃圾产生量以及土地资源极其稀缺的情况下,东京都采取的垃圾无害化处理方式主要为焚烧处理,填埋占比仅为8%。整个日本来说,截至2012年,日本共有1188座垃圾焚烧厂,焚烧占比多年在77%~80%,2012年焚烧量占79.8%,填埋仅占1.3%。
深圳和东京的对比
从深圳和东京都案例可以看出,通过分类减量作用非常有限,关键还在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分类后剩余的垃圾主要还是通过焚烧和填埋实现。
深圳地处亚热带,年均气温高,降水频繁,生活垃圾含水率高(60%),以填埋方式处理未分类的混合垃圾,占地大,臭气污染控制难,滲滤液处理难。
2014年深圳垃圾日均清运量为14822吨,计到2025年将达到20000~30000吨的水平。2014年,深圳生活垃圾处理量为15100吨/日,其中日焚烧垃圾量为6996吨,日填埋垃圾量大于7000吨。
现有的4个卫生填埋场以及2个简易填埋场均已超负荷运行,相比设计容量已超标49%,填埋场的库容和寿命受到严重挑战。而深圳采取填埋相比焚烧需要耗费更多的土地,填埋后的土地再利用的可能性极低,且填埋存在渗滤液难处理、臭气污染难以完全避免等缺陷和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焚烧处理,加大焚烧比例,对垃圾进行减容、减重和资源化,是解决深圳垃圾无害化处理问题的关键。
垃圾焚烧真的意味着高污染、毒气排放、臭味逼人吗?也不尽然,看看其他国家神马情况:
日本因技术成熟,法规较完善,污染排放能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垃圾焚烧厂即使建于城市中心地区,也不会对周边居民造成影响。东京23个区即有23个焚烧厂“扎堆”,有的直接建在市中心。
日本大阪的生态垃圾焚烧厂舞洲工场,位于大阪环球影城附近,被誉为“大坂地标”。当年,大阪政府花重金请来了奥地利建筑大师百水先(FriedensreichHundertwasser)设计,奇特的建筑物充满不规则的线条、弧形和圆角,像是徒手画出来的一样,加上色彩鲜艳的外观,像置身在童话世界里的城堡之中,许多人还以为是环球影城的一部分。
美感十足的垃圾发电厂
去过丹麦垃圾焚烧厂参观过都会觉得自己是在“宇宙空间站”而不是和垃圾在作战。
Vestforbraending是丹麦最大的垃圾管理厂之一,每年60万吨垃圾变成电和热,供应周围8万户家庭。
Amager Bakke,2017年完工。是丹麦最大的环保项目之一,建成后将成为哥本哈根的地标性建筑。
有趣的是,该项目的屋顶被设计成滑雪场,滑雪者在乘坐电梯到屋顶的过程中可以透过玻璃看到垃圾焚烧处理的全过程,民众可以更好地了解垃圾焚烧发电。
这些垃圾发电厂不仅美,丹麦垃圾焚烧厂的有毒物处理也必须得到严格的评估检测,每4年发放一次运营证书,确保重金属、二恶英等污染物质被分离,有害物质单独封存。
“消灭”垃圾填埋
在城市附近找个地方填埋垃圾,是最简单粗暴的方式。然而,“垃圾围城”是很多人不愿看到的,并且垃圾的分解是漫长的过程,如玻璃瓶分解长达4000年,易拉罐也需要100年左右。所以垃圾填埋是下下策,减少垃圾填埋至“消灭”垃圾填埋才是长期方向。
丹麦只有无法回收利用也无法焚烧的垃圾,才允许垃圾填埋。粗略统计,2010年哥本哈根只有1.9%的垃圾被填埋处理。以建筑垃圾为例,丹麦1990年92%的建筑垃圾被填埋,今天92%回收,8%填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