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农村探索垃圾分类减量新举措

   2015-09-06 国际节能环保网1690
核心提示:有机垃圾就地沤肥,从源头上减掉一半的垃圾量;技术工艺创新后,厨余垃圾可以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村民分片区自治,垃圾分类的理念通过留守村内

有机垃圾就地沤肥,从源头上减掉一半的垃圾量;技术工艺创新后,厨余垃圾可以“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村民分“片区”自治,垃圾分类的理念通过留守村内的老人传递给城里工作的子女……

在上海的9个涉农区县中,137个村庄已实现了湿垃圾不出村、其它垃圾处置无害化。和城市相比,农村的垃圾分类有何不同?近日,记者来到被评为“全国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区)”的松江区走访。

有机垃圾就地还田

在全市首个实行“有机垃圾回收还田”的叶榭镇大庙村,每户农宅前都放着两个垃圾桶,写着“可还田垃圾”和“不可还田垃圾”。打开张道龙家的“不可还田垃圾”箱盖,里面只有几根茄子、剩菜剩饭等。才12岁的小孙子在门口向客人介绍垃圾分类知识:“箱子上都有图,对照着扔就行。”老张则说:“保洁员每天两次上门来收,再细分一次,可以积肥的垃圾统一收集在田边的积肥池里。”

马路对面就有一个下沉式积肥池,数米见方的绿色玻璃钢箱体半掩在地下,约有1米深,里面堆满了可还田垃圾。“经过5个月的沤制发酵,垃圾的质感就和土壤相似。将这些冒着‘油水’的肥料倒进田里,土壤色泽更黑、更松软。”村委会主任陈文忠介绍说。

据悉,以前大庙村每天垃圾产生量是1.3吨,而还田项目启动后这两年,每天实际外运垃圾只剩0.58吨,垃圾减量率达55%,其中有机垃圾减量50%左右,可回收垃圾减量5%。

厨余垃圾发酵制肥

除了就地还田外,厨余垃圾还能通过湿垃圾处置站循环使用。在松江区湿垃圾处置站,一条生产线正在处理松江城区和叶榭镇镇区收集来的厨余垃圾,经过过磅、分拣、粉碎、压榨,添加木屑、黑炭素、发酵菌种等物质,再进行15-20天的发酵,就可以按10%-15%的比例制出可供绿地、林地使用的肥料。

在堆肥场,一条条堆肥带码得整整齐齐,除臭设备不间断地喷淋,几乎没有异味。“堆肥带的高度来回调整,高了对堆肥有影响,低了又浪费空间,现在这样刚刚好。”松江区绿化市容局副局长陈幸幸表示,一年多来,这里共处置厨余垃圾20669.13吨,生产有机肥3300吨,每天处置湿垃圾60吨,占松江区的1/5。如果寻找到合适的场地,湿垃圾处置能力还能再提高一倍。

片区管理村民自治

对于农村来说,最难的不是技术和管理,而是村民对垃圾分类重要性的认识。对此,泖港镇腰泾村通过“片区管理、村民自治”的模式,探索出了一套宣传垃圾分类的好办法。比如045片区,区长夏元林手下有10名志愿者对片区内132户村民和9家企业宣导分类知识。保洁员收垃圾时,发现哪家人家垃圾分得不到位,马上汇报给老夏,他再带着志愿者上门宣导。再配合上绿账户等一系列措施,一来二去,再“顽固”的村民都会自觉“投降”。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