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常熟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建设步伐加快,规划的121条农村垃圾收运线路,目前已运行101条,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建设基本完成。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统筹收运处理,整合了环卫资源,节约了保洁成本,提高了垃圾收运效率,实现了生活垃圾的规范化、全量化、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对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卫生镇创建成果、推进村庄环境长效管理、弘扬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具有重要意义。近日, 记者 来到海虞镇肖桥村,实地感受这一收运体系带来的“惠民利民”效益。
工作量比以前少一半
走在肖桥村,绿树掩映,鸟语花香。“现在我感觉自己工作量比以前少了一半,垃圾房内外环境也比以前干净很多。”肖桥村保洁员杨祥华告诉 记者 ,自己做保洁员8年了,和两个同伴负责余家桥村400多户家庭的垃圾收集工作,对于收运体系建设有着直观的感受。
他说,以前垃圾房里收集车不好开,车上运的垃圾没办法直接倒入垃圾桶内,需要先放在垃圾房外面的地上,再用铁锹铲进桶内,现在“门槛”没了,而且垃圾收集车也经过了改造,添加了手动挂桶杠杆,自己不用费什么力气就可以直接把垃圾桶挂上收集车,运到垃圾收集房,再在收集房换上干净的桶,去村民家里收集垃圾。“以前垃圾堆在外面,遇上下雨,污水流得满地都是,把垃圾铲进桶内,会有成群的苍蝇飞出来。”杨祥华说,现在每天都有人对收集房进行消杀,蚊子、苍蝇都很难看到了,臭味也没了。
海虞镇先后投入资金900多万元,10条垃圾收运线路于2013年12月全部完成建设并投入全天候保洁收集运输,村庄环境长效管理工作得到提升,运行成效显著。体系建成后,实现了垃圾收集运输流水线作业,各村负责收集本区域垃圾到定点垃圾收集房,镇上负责到村定点垃圾房收集后运输到镇垃圾压缩式中转站,压缩后运输至市垃圾焚烧发电厂。全镇配置10辆3吨压缩式吊桶车,负责收集全镇451个垃圾收集点的生活垃圾,每条线路日运行100-120公里。
村庄环境卫生明显改善
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基本建成,彻底解决了生活垃圾的出路,方便了百姓,村民的卫生习惯随着设施的改变而改变,自觉成为环境建设的参与者、维护者和监督者。
肖桥村村民钱建英每天一早四、五点就会把屋子内盛满垃圾的袋子扎口拿到自家门前垃圾桶内,遇上来收集垃圾的保洁员,还会热情地聊上几句。“大家现在都很自觉地把垃圾放到桶内,不会乱扔,桶是镇里统一免费发的,有的人见到门前垃圾桶脏了,还拿到屋里清洗干净呢!”她告诉 记者 ,村民们都把垃圾桶当做是自家东西,很当心地使用。
据钱建英回忆,2013年以前,村民的垃圾主要是填埋,当时镇里有好几个小型填埋场。那时也有小型收集车到村民家里收集垃圾后运送到填埋场,但是大家还是习惯把垃圾扔到河岸、路边,处置随意性大。住在填埋场附近的居民怨气很大,觉得填埋垃圾太污染环境了,有好几次还把装满垃圾的小车掀翻掉。“还有一些爱恶作剧的人遇到路边堆起来的垃圾就点燃,烟雾呛人,为此大家经常投诉举报。”钱建英说。
24座垃圾中转站投入使用
海虞镇今年新增240升垃圾桶5000只,每两户村民一个,另外每家门口都放置一个45升的垃圾桶。全市按照“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模式,结合村庄的规划布点、自然宅基形态、户数多少、周围环境等因素,按照每100户左右设置1座垃圾收集房的要求,规划布点村庄垃圾收集房。根据垃圾收集房地理位置、道路宽窄、人流车流量等情况,科学确定收运线路。各村每户配置1只小型垃圾桶,每300户配备1名垃圾收集员。每名收集员配备1辆挂桶式三轮车。
从肖桥路穿过海纳路,就是海虞镇福山垃圾中转站,保洁员杨祥华收集的垃圾最后也是汇总到那里。海虞镇福山环卫所所长倪永忠介绍,福山垃圾中转站面积400平方米,具有60吨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目前拥有8吨垃圾收集车2辆,每部车子每天往返4趟,将垃圾运往焚烧厂进行处理。
不断完善环卫基础设施配套是促进环境质量提升的有力抓手。目前,本市各镇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建设基本完成,全市三环路外涉及11个板块,218个行政村,日产生活垃圾1000余吨,垃圾量大且分散,依据地理布局分别建设并投入使用压缩式垃圾中转站24座。截至今年5月底,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建设已投入5990多万元,新建标准农村生活垃圾收集房1638座,新添3吨或5吨压缩式垃圾收集车48辆、新配置垃圾桶20000多只。海虞镇、梅李镇、古里镇基本完成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建设并成功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