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谈蓝”、“阅兵蓝”刚走,黑色“污染带”突袭河南郑州。
8日清晨6时前后,郑州市东南片上空出现一条黑色的“污染带”
据报道,9月8日清晨6时前后,郑州市东南片上空出现一条黑色的“污染带”,郑州的空气质量指数从0时的134开始逐渐升高,至清晨6时前后达到了152,属于中度污染。
当天下午,郑州市环保局回应称,由于季节交替、大气逆温两种力量共同作用,这才形成了一个污染物、水汽混合的极高浓度带,造成视觉上的“黑色”带。
9月9日,郑州市环保局宣教中心主任王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目前环保部门正在针对黑色“污染带”进行调查,尚未收到反馈信息,但可以确定的是郑州市近日并未出现重大污染现象。
环保部官网发布的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显示,9月8日,郑州市空气质量指数97,级别为良,首要污染物为NO₂。
对此,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钟流举向记者解释称,逆温一类的不利气象条件会促发严重空气污染,但不代表有逆温就会有严重污染,“全世界多数严重污染事件中都有逆温现象,但大气逆温并不是造成严重空气污染的充要条件。”
中国清洁空气联盟秘书长解洪兴也认为,气象条件只是一方面的因素,造成严重空气污染更主要的原因还是污染排放量过大,超过承载力,“以前的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学烟雾)都是这样”。
而在此前一个月,郑州为保“阅兵蓝”,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应急减排措施。
事实上,今年4月24日清晨,郑州也曾出现类似现象。综合环保部门回应,两次黑色“污染带”的形成都与大气“逆温”现象有关。
正常的气温随着高度上升而降低,而在逆温条件下,高层热空气闷住了地表冷空气层,导致空气“脚重头轻”、“上暖下冷”,低层空气中积累的污染物无法向高层释放。
大气中的逆温层厚度可从几十米到几百米,冬季我国各地时常都会遭遇逆温天气,对城市而言,由逆温造成空气污染的高峰时间一般在清晨日出前后或傍晚以后。
回溯20世纪发生的世界闻名的空气污染事件,大气逆温现象均以“帮凶”的角色出现。
1930年12月发生的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中,在逆温层和大雾的作用下,河谷工业区内13个工厂排放的大量烟雾弥漫在河谷上空无法扩散,有害气体在大气层中积存,一个星期内就有60多人死亡,是同期正常死亡人数的十多倍。
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导致当年12月5日到12月8日的4天里伦敦死亡人数达4000人,事后外界分析认为,造成严重空气污染的主因有两个,冬季取暖燃煤和工业排放的烟雾是元凶,逆温层现象是帮凶。
1950年代以后频繁光顾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污染,也是由于在逆温这种特殊的气象条件下,烟雾扩散不开,停留在市内,毒化空气形成污染。
河南媒体《大河报》4月报道称,要破除这样的现象,除了进一步砍掉污染物排放绝对值,还需要等到强对流天气,如果当天天气晴好有风,污染指数会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