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各省政府推出的PPP项目大约是1800多个,总投资3.4万亿。”财政部金融司巡视员刘健说道。
不仅向大家透露了这一数字,在由中国建投主办的“JIC投资沙龙”上,刘健还坦率地回应了一个尖锐问题:为什么很多PPP项目难以落地?
他表示,政府拿出项目做PPP模式,有没有人去投资不是政府一家说了算,有投资者的约束。这种约束有了之后能保障决策的质量更高,这些项目从基础上,从建设施工角度而言也没有什么难的,主要矛盾是项目可融资性和政府履约能力。
稳增长储备弹药 PPP项目投资额3.4万亿
PPP模式不仅是我国基建投融资改革的重要方向,在新常态背景下也是经济稳增长的主要抓手。
今年前两个季度,我国GDP增速险守7%,而下半年以来,无论是PMI跌破荣枯线还是PPI持续42个月负增长都凸显经济下行压力并没有明显减轻。
财政部网站上周专门刊发题为《财政支持稳增长的政策措施》的文章,提出将通过实施更有力度的财政政策等措施支持稳增长。其中就包含要加快推广PPP模式。
PPP热潮也开始席卷各地,PPP项目由部分地区的试点示范,进入了全面、批量推进的“快车道”。除了传统的供水、污水处理等项目,各种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等项目都成为了“公私合营”的对象。
8月,江苏省财政厅PPP办公室再次评审出186个项目充实全省PPP项目库,并从中筛选出63个项目作为江苏省2015年度(第二批)PPP省级试点项目,总投资1158亿元。湖南省已分两次收集省直及各市州申报的PPP项目227个,涉及城市基础设施、交通运输、文化教育、商贸物流等多个行业。去年年底,湖南省向社会集中发布的30个省级PPP示范项目,总投资达到583亿元。
短短一年时间中,全国究竟涌现出多少PPP项目众说纷纭,但超万亿已经毫无悬念,刘健此次透露了一个财政部统计的数字,即1800多个项目,总计3.4万亿的投资额。
同在“JIC投资沙龙”上,财政部PPP中心副主任焦小平还发表观点称,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仅基础设施建设预计需要投资45万亿元,加上绿色低碳、环境污染治理需求,至少需要65万亿元,“政府不可能承担,只能靠市场”。
官员坦陈落地难 非政府一家说了算
纸上得来终觉浅,深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来形容PPP投资由纸面到落地的艰难过程再恰当不过。
国家发展改革委固定资产投资司副司长罗国三4月时就透露,目前大概全国各地PPP项目10%-20%左右签订了合同。
作为主管PPP的财政部官员,刘健也不回避这一问题,刘健认为,PPP模式中,政府拿出项目有没有人去投资这不是政府一家说了算,要有外部约束,有投资者的约束。这种约束有了之后能保障决策的质量更高。
在主管PPP推进的部委都认可存在落地难现状的同时,刘健也点出了究竟难在哪里:项目可融资性和政府履约能力。
PPP项目融资有股本债务融资两个部分。“从股本融资角度来说,产业资本有限,相对来说成本也比较高,如果从项目层面都是产业资本这样一个单一组成结构,很难承担大量PPP项目的实施。”刘健说。
他表示,必须鼓励机构投资者进入这个领域,在国内主要是保险公司、养老金等,因为这些机构投资者需要一个长期稳定适度的回报,而PPP投资本身具有稳定收益抗通胀,抗经济下滑,有一些投资风险收益分布是比较适合PPP投资的,所以我们一定吸收这些成本进入。
至于政府履约能力,一位PPP观察人士也告诉记者,政府推出的项目,一定有一部分不会被社会资本接受的,这是非常正常的。第二是落地一定要有一个过程,包括了方案的制定,文件的编写、社会资本的选择,包括了谈判到最后签约。
在PPP落地过程中,政府和社会关系看待上,焦小平认为,这是新的现象,新的文化。“我个人总结PPP文化第一个是法治文化,契约精神。第二个是PPP市场文化,非常明确地说在经济领域市场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政府较好地发挥辅助型作用,我们创造环境搞标准,解决纠纷问题,我们不做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