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京津冀生态环境治理难在哪儿?

   2015-09-15 中国环境报 2790
核心提示:京津冀地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生态环境是区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然而,京津冀在大气、水、土等

京津冀地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生态环境是区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然而,京津冀在大气、水、土等方面存在诸多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京津冀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自然本底条件导致;另一方面是由产业、人口发展等其他问题所导致。

首先,半封闭的地貌特征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

从地势来看,整个地区西北高、东南低,北部和西部的燕山和太行山将大部分平原地区半包围住。由于主导风向是偏北风和偏西风,北部内蒙古高原、西部黄土高原作为重要沙尘源,加上主导风向的影响,使得本地区频繁受到沙尘暴侵袭。近年来,随着三北防护林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实施,沙尘影响有所减弱,但仍未完全解决。另外,雾霾问题当前较为突出。据研究,北京雾霾来源主要为交通排放的大量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和周边工业生产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经化学转化生成的颗粒物。京津冀以南地区污染较重,偏南风夹着污染物进入本地区后,受山体阻隔影响无法扩散,与本地区污染物进行二次反应,加剧了空气污染。

从海洋环境来看,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将整个渤海半封闭住。由此,海水的交换能力变弱,自净能力降低。渤海海域一旦受污染,污染物无法扩散、浓度增加,继而反应加剧,导致海洋环境受影响的程度加深。另外,海河流域污染程度很高,与自净能力较弱的海洋承载力相叠加,更加剧了水环境的恶化程度。

其次,京津冀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提出更高要求。

虽然京津的经济发展已经分别进入后工业化和工业化后期阶段,但占据京津冀地区86.89%国土面积的河北省正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特征在短期内无法改变。根据《河北省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显示,全省制造业数目9.36万个,占所有企业数目的21.46%;制造业吸纳的从业人员最多,为493.98万人,占所有从业人员的36.71%,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从业人员数位居前三位。制造业在河北省经济增长和就业拉动方面的作用巨大。另外,根据《河北省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758.3亿元,其中装备制造业、钢铁工业、石化工业、建材工业、医药工业、纺织服装业为主导产业,这其中大部分产业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问题较为突出。河北的高污染特性与产业结构特征相依存,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另外,京津冀地区在污染防治、环境标准对接、环保技术交流等领域的合作尚未完善,产业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

第三,结构性失调给生态环境带来较大压力。

京津冀结构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人口、产业主要集中于特大城市,无法合理疏解。虽然三地产业结构具有很好的梯度特性,但目前尚没有实现协调发展。除此之外,人口结构的失调性问题也非常突出。京津冀地区城市体系中顶层是北京、天津两个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底层是数量占95%的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中间层的大城市数量过少,城市体系出现了明显断层。京津冀地区仅有唐山市、石家庄市、邯郸市、定州市、保定市、永年县6个城市人口在100万人以上,且其中仅有唐山市人口在300万人以上。由于中间层城市数量明显偏少,无法承接来自顶层的辐射,带动底层发展的能力也较弱。

京津冀地区城市体系的失调,和超大城市、特大城市与区域整体合作体系未能建立有关,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无法在区域间顺畅流通。由于人口过度集中,京津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均已到达瓶颈,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不堪重负,各类生态环境问题突显。

无论是京津冀地区自然地理本身的特征,还是经济社会发展中表现的资源加速消耗、环境排放强度增加,以及人口、产业结构性失调等问题,均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本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进程。因此,京津冀生态环境的治理,既需要综合考虑本地的自然本底特征,又应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这样才能实现标本兼治。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