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裸露多年 “旱腰带”生态如何恢复?

   2015-09-16 陕西传媒网 3160
核心提示:三秦环保世纪行调研组在采访中发现,矿山生态恢复治理资金需求量大、县级财政难以承受,几乎是所有旱腰带区域地方政府面临的共同难题。再加上

三秦环保世纪行调研组在采访中发现,矿山生态恢复治理资金需求量大、县级财政难以承受,几乎是所有“旱腰带”区域地方政府面临的共同难题。再加上这一地区少雨多旱,树草成活率较低,尚无成熟有效、可借鉴的恢复治理方法,都让“旱腰带”的生态恢复之路异常艰难。

若是有机会坐在万米高空的飞机上,飞越三秦大地,你定会被夹在关中平原和陕北丘陵地区的一条绿色走廊所吸引,这便是渭北“旱腰带”。

渭北“旱腰带”东起韩城,西至陇县,绵延几百公里,就像是一条绿色的“马奇诺防线”,将北方而来的沙尘牢牢地抵挡在关中平原以外。然而,由于采石、石灰、水泥等行业和企业影响,这里的环境问题变得异常突出,给自然环境和当地百姓都留下不可忽视的影响。

记者日前跟随省人大三秦环保世纪行对陕西省“旱腰带”地区开山采石及生态环境治理情况进行了专题采访调研,调研中发现,渭北“旱腰带”地区非法采石目前虽已基本消除,但针对已开采矿山的生态恢复治理,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长年无序开采,青山变“裸山”

渭北“旱腰带”,因在卫星遥感影像图上呈浅黄色带状地形而得名,也称渭北山地。它地处关中平原和陕北丘陵地区之间,东起渭南韩城,西至宝鸡陇县,横跨渭南、铜川、延安、咸阳、宝鸡五市的20余个县区,东西长近400公里,平均海拔700米左右。渭河的主要支流千河、漆水河、浸河、洛河从中穿越而过。该地区历史文化遗迹丰厚、石灰石储量丰富,但森林植被稀少、水资源短缺。丰富的石灰石资源,使该地区成为陕西省水泥、石灰、石料等建材的主要来源地。建设需要和利益需求使人们盯上了这片山脉,无序开采、违规加工、土法烧灰让“旱腰带”地区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状况日益严峻。

渭南市富平县石灰石储量约为1303亿立方米,沿山群众开采石灰石已有数百年历史,随着改革开放和城镇化快速推进,富平县北部山区采石企业一度达到850多家、石灰窑1000多家。站在富平尧柏水泥宝峰寺矿山885米采石作业平台向下环望,弯弯曲曲的山路,一有运送石料的卡车经过,土灰外溅,扬尘四起,而乔山地区的山体破坏程度更是让人触目惊心,除了山外交通便利的地方被整体“扒皮”外,大山深处也被开挖的满目疮痍,到处可见人工形成的陡壁峭崖,青山变成了“裸山”。

“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我们这里中部6县逐渐出现大小不一的采石场。2000年以后,随着各类基础设施和建设项目日益增多,水泥、建筑石料和白灰的市场需求量骤然增大。加之近年来省上对秦岭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相当数量的采石企业关闭退出,陆续转战渭南市中部‘旱腰带’石灰岩矿区,致使该区域资源开采量持续增大,矿山数量急剧增多,逐渐形成多、小、散、乱、差的局面。”谈到矿山无序开采的成因,咸阳市国土资源局一位负责人这样讲道。

记者在调研采访中发现,一直以来,矿权市场准入条件在实际工作中偏低,不管是企业或者个人都可以申请石灰石开采,而对矿权申请人本身的资质条件例如投资额度、企业从业方向、业绩和申办企业规模等条件要求不高,再加上资源开发成本较低,渐渐导致了“小、散、乱”的局面在渭北石灰石矿区普遍存在。

石灰岩矿山基本停产,各地整合状况各不相同

为了对沿山采石进行有效整治,最大限度减少环境破坏,今年年初,省政府专门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开山采石专项整治切实加强采石场管理的通知》,其中规定:“新建采石矿山生产规模不得低于10万吨/年,年产10万吨以下采石场要逐步关停。到2020年,关中地区每个县保留1—3家、陕北每个县3—5家、陕南每个县5—7家采石企业。”三秦环保世纪行调研组在走访中发现,目前“旱腰带”地区,除了一些大型水泥企业的配套采矿点继续生产外,其他采石企业基本都处于停产阶段,各地市的整合状况各不相同。

咸阳市早在2010年,就率先在“旱腰带”地区开始了首轮石灰岩资源整合整顿工作,彻底关闭了年开采10万吨以下的小型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山。截至2014年底,采石矿山数量下降了65%。咸阳市还早于省政府,2014年就印发了《咸阳市中部“旱腰带”地区开山采石专项整治和环境治理恢复方案的通知》。

“省上的这次开山采石专项整治前,咸阳中部6县共有采石矿山及整合区59个,省政府要求2020年底前,每县只能保留1到3个采石企业,这意味着渭南市取缔和关闭矿山的任务将非常艰巨。”咸阳市国土局副局长梁彭飞介绍道,“上一轮整合整治工作还未彻底完成,新一轮整合整治又开始,接下来的矿山整合矛盾将愈加突出。”

根据咸阳市政府的规定,在整治期间,各采石矿山一律停产停建,无论手续证照是否完善。礼泉县天和石料有限责任公司在2011年整合后,生产规模由原来的每年10万吨,提升至了20万吨。整合后的公司在环保设施等方面都加大了投入,矿山开采方式也由原来事故频发、破坏严重的“掏采”变为了规范的“台阶式”开采。“我们这几年环保等各方面的投入都增大了,但因为持续的整合整治,这几年企业实际生产的时间并不多。”天和石料负责人骆总旗如是说。

蒲城县大西采石加工有限公司在2014年的整合中投资9000多万元,将采石规模扩大至每年400万吨,该公司总经理赵铁军向记者介绍,他们从今年7月3日就停产了,到现在已经有两个多月了。“我这儿现在不生产,每天光银行利息就要还三四万元,政府整合资源、规范开采是好事,我们都欢迎,但时间千万不敢太长了。”赵铁军苦笑着说。

生态欠账多,废弃矿山恢复治理难

泾阳县沿山石灰岩资源丰富,储量占咸阳市一半以上,主要有水泥用灰岩和建筑石料用灰岩等。该县石灰石开采已有20多年历史,采石企业最多时达143家,多数企业安全生产标准低,生态破坏严重。长年累月的无序开采,让该县五台山和嵯峨山等地带伤痕累累,惨不忍睹。

去年以来,泾阳县先后制定了《北部矿山整治整合暨环境治理恢复工作方案》等一系列生态恢复规划。在该县口镇吊村的无主废弃矿山恢复试点记者看到,约1万平方米的矿山削坡已投入近千万治理资金,但成效并不明显。泾阳县副县长张勇告诉记者,泾阳县采石企业鼎盛时期每年为地方财政贡献总额约500万元左右,按开采10年计算,也就5000万元左右。“旱腰带”在泾阳全县延绵34公里左右,如要将所有废弃矿山和无主矿山全部恢复治理,所需资金大概在20个亿左右。三秦环保世纪行调研组在采访中发现,矿山生态恢复治理资金需求量大、县级财政难以承受,几乎是所有“旱腰带”区域地方政府面临的共同难题。

除了资金问题,“旱腰带”地区气候少雨多旱,树草成活率较低,再加上目前尚无成熟有效、可借鉴的恢复治理方法,都让“旱腰带”的生态恢复之路异常艰难。

矿山治理恢复保证金缴存难

为保护矿山地质环境,预防和治理矿山地质灾害,陕西省在2013年出台了《陕西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采矿权人在矿证有效期内,根据资源开采量每年缴存一定的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以确保采矿权人对矿山进行恢复治理。

三秦环保世纪行调研组在“旱腰带”地区的采访中发现,这一地区的矿山治理恢复保证金缴存效果并不理想。从2013年至今,80%以上的采石企业都无法按时按额交存保证金。省国土资源厅的一份报表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全省石灰岩开采矿山应缴存9477万元,已交存金额仅为562万元,未交存达8915万元。

业内人士介绍,陕西省的保证金制度其实从2003年就开始研究制定了,一直到2013年才得以最终出台,而这10年正好是采石企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时至今日,市场不景气,采石企业效益下降,部分企业的生产生存都成问题,难以按时按额交存保证金。而一些有能力交存的大型企业也不主动,甚至互相观望。“政策出来要一视同仁,邻县的海螺(水泥厂)都没有交,我们为什么要交?”采访中,冀东海德堡泾阳水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方跃红直言不讳地对记者讲道。

除了保证金缴存难外,“旱腰带”地区已交存保证金的采石企业也还存在“怠治理、不治理”等问题。“规定中虽然要求企业要边开采,边治理,但实际操作中,监管权责不清,好多企业就觉得,反正我也交过保证金了,先干着,恢复治理的事能拖就拖,最后开采完大不了保证金不要了。”蒲城县国土局矿产办副主任任恒平告诉记者,下一步他们打算让已交存保证金的采石企业每年制定年度矿山恢复治理方案,并遵照执行,如果到了年底发现企业未履行方案,政府将会组织专业力量代为恢复治理,费用从企业已交保证金中扣除。

“旱腰带”生态恢复之路任重道远。专家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针对该区域应提高准入门槛,严格采矿区审批,科学划定禁采区、限采区,制定完善与矿山环境治理相配套的管理办法和技术要求。同时,边整合、边治理,边开采、边治理,严格执法,做到源头防治。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