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海归“医生”:专为土壤“治病”

   2015-09-17 青年参考2620
核心提示:夏金华不穿白大褂,但他是实实在在的医生,因为他专为土壤治病。他曾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分别于2004年和2009年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德国斯图

夏金华不穿白大褂,但他是实实在在的“医生”,因为他专为土壤“治病”。

他曾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分别于2004年和2009年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研究学习;也曾前往美国斯坦福大学和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进行生物技术的国际交流和项目合作。近年来,他专攻土壤修复,并带领团队在江浙沪湘赣等地成功治理了污染土地。

中国不久将出台《土壤污染防治法》,夏金华相信,未来几年,土壤修复领域会越来越热。

夏金华

给土地看病“跟给人看病一样,对症下药才管用”

“相对于大气污染和地表水污染,土壤与地下水污染更为隐蔽,防治办法也更复杂,一旦污染就是日久天长,而且修复成本极高。”从36岁和土壤治理结缘至今,老家苏州的夏金华奔波在这条路上已有5个年头。

他一手创办的苏州中科慧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土壤与植被品质改良、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的科技公司,下设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他看来,给土壤“动手术”是技术活儿,不但要有丰富的治理经验,还得根据“病情”开出不一样的方子,“跟给人看病一样,对症下药才管用”。

“人一般是生病实在难受才上医院,发现病入膏肓再救治已经来不及。土壤修复也一样,现在我们提倡早期干预和定期检查,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治理成本,防止问题恶化后再大量耗费资金。”夏金华告诉记者。

数月后即将出台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在夏金华看来是近几年中国在土壤治理方面的大事件。从今年3月两会上环保部长陈吉宁正式对媒体的表态,到下半年相关部门的大规模考察调研,政府对土壤愈发关注和重视,夏金华的土壤治理团队也跟着忙活起来。

他把自己的团队形象地称为“土壤医院”。“我们现在大部分时间,是帮有污染隐患的建筑和工业单位做土壤和地下水情况调研。国家要出台法律,而且是中国在土壤环境保护领域的第一部专门法律,不是一下子就推到公众面前的,立法前期要做大量的调研和科普工作。我们目前在做的土壤修复的试点和样本,将成为相关部门决策的重要参考,方便法律出台后在全国顺利落地执行。”夏金华向记者表示。

“受污染的土壤如不修复,后果不堪设想”

夏金华2001年从苏州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外企工作一年,随后成立公司开始单干。涉足土壤和地下水治理领域后,他联合“土壤医院”的50多位“主治医师”,成功在江浙沪湘赣等地进行污染土壤的治理与修复。在此期间,团队凭真功夫申请获得国家4项发明专利,公司的土壤修复技术也达到国际去年,中国发布建国以来第一部土壤监测调查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土壤侵蚀面积达294.91万平方千米,占普查范围总面积的31.12%,全国土壤总的污染超标率达16.1%。公报还显示,中国西南和中南地区的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

在夏金华看来,土壤安全直接涉及人体健康,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大量城市工业用地转型为居住或商业用地,“受污染的土壤如不修复,后果不堪设想”。

“现在老百姓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好的生态环境,不是多种几棵树,多搞几个喷泉那么简单。土壤安全至关重要,重金属污染看不到,但影响深远,它会通过粉尘、水源进入人体并富集。”

“土壤修复目前我们主要分三块,建设用地、工业用地和耕地的修复。譬如建设用地,通常是房地产开发商从政府手里拿地,新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出台后,相关部门会严格要求企业出具土壤和地下水安全分析报告,同时做到一对一负责。政府把地卖给开放商要对开放商负责,开发商建好楼盘对外出售,要对业主负责。”夏金华表示。

“现在我们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为建设用地做土壤监测上。比如我们会协助土地部门或地产公司摸个底,看看这块地的土质如何,到底适不适合做房产开发。对于很多土地已拿到手的企业,我们则会做更细致的分析规划,从监测结果看哪块地适合造房子,哪些地适合做景观。”夏金华向《青年参考》介绍,所有监测和分析只有一个目标——保证居住在土地上的人的安全。

针对工业用地的土壤修复,夏金华特别提到“土壤底本”一词。“土壤底本的机制在很多发达国家都已十分完善,但我们还处在起步阶段,这项措施具有很强的可借鉴性,能更清晰地确定土地受污染的责任归位问题,比如新公司进驻时做好土壤底本,几年后再监测形成新的报告,两相对比,发现是谁污染的,谁就出面治理。”

“如果是准备搬迁的企业,政府在回购时也可结合土壤底本机制,为土地的再流转给出参考性意见,哪些地不再适合居住,哪些地只能做景观开发。”他说。

在他眼中,最重要也是最难修复的土地,是事关国计民生的耕地。“现在我们在湖南等地做监测处理,如果是轻度污染的土地,做好把控和治理就行,如果是重度污染的,我们会建议改变耕种内容,原来种粮食作物的可以考虑改种花卉,做到严格控制污染不蔓延,程度不加深。”

“用专业设备和试剂对土壤进行全方位治疗”

事实上,夏金华刚开始下海经商时,投入的并不是如今大有前景的土壤修复领域,而是生物医药。彼时生物医药产业在苏州才刚起步,2009年,夏金华一手发起成立苏州市生物医药科技协会,2010~2012年,他又连续3年在苏州国际精英周期间举办生物医药国际高峰会。

2010年,结合国家战略和民生需求,他转向科技农业和土壤修复领域。“生物医药产业只能给人治病,怎样让人不生病、少生病才是关键。”夏金华感叹道。他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等院校合作,开始走上田间地头、踏进工业园区,给土壤“看病”。

“污染源如果是土地,种出来的东西不好,在其上生活的人工作环境也很糟糕。更隐蔽的是,土壤污染容易诱发各种疾病。人要体检,土壤也一样,等到明年《土壤污染防治法》真正出台实施后,国家层面针对土壤的治理会有更详实的政策。”夏金华指出。

“我们现在的解决办法是倡导个性化治疗,针对不同程度污染的土地开出不同方子,国内各地也有不同的修复办法,比如湖南的石灰中和法、深翻土壤中和法以及控氧化法等。”夏金华把行内专业术语一一讲明,“我们想做的,是借助设备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先检测土壤,而后开出诊治方案,用专业修复设备和研制的修复试剂进行全方位治理”。

“中国的土壤修复技术不逊于发达国家”

今年7月,身为致公党中央留学人员委员会委员的夏金华,作为江苏省惟一代表,参与了由中共中央统战部举办的第二届归国留学人才研修班,同中科院院士袁亚湘、人民日报社副秘书长邓亚萍、中国商飞公司特聘专家李东生等50位海归一起参班学习。

期间,他对国情以及海归报国的传统如何延续,做了诸多思考。他在微信朋友圈中写道:“土壤修复,净土惠民,土壤修复医生终身奋斗之事业。”

历经多次出国访学后,夏金华发现,在土壤修复领域,虽然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过去几十年中积累了诸多经验,但可供我们借鉴的东西非常少。一方面是中国的土壤结构比较特殊——粘土成分较多、地区差异大、国外同类样本数量少;另一方面是发达国家的分析样本多集中在上世纪50~80年代,时间相对久远,且很多土壤信息属于国家机密,本国政府很少允许国外机构直接介入。

夏金华说:“我们现在倡导自己的病自己治,我们的样本量很大,而且技术其实不逊于发达国家,甚至会更出色。”

自从上半年环保部门宣布《土壤污染防治法》进入调研阶段后,该法的出台就进入了倒计时。他率领的50多位土壤专家正抓紧制作修复样本和试点。

刚刚过去的一个周末,夏金华还和团队在长三角一处搬迁后的工业园区进行作业。“为了那一块净土,我们团队利用全球最先进的土壤与地下水采样设备,深入地下18米进行完全无扰动原样采集,每天以救护车的速度送抵公司在上海的联合实验室做分析。”

在他看来,未来几年土壤修复领域会越来越热,“全国大概有1000多个化工企业需要搬迁改造,其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风险防范和控制工作才刚刚启动”。一流、国内领先标准。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