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格力“机器换人”战略被雪藏三年

   2015-09-17 上海家电网2400
核心提示:空调行业的大鳄格力从来都不甘寂寞,从和小米杠上,到炮轰无氟变频空调,再到终止与苏宁电器的合作,处处可见其忙碌的身影。然而这也并未阻碍

空调行业的“大鳄”格力从来都不甘寂寞,从和小米杠上,到炮轰无氟变频空调,再到终止与苏宁电器的合作,处处可见其“忙碌”的身影。然而这也并未阻碍其“扩张”的脚步。今年6月1日,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在召开的格力电器股东大会上正式宣布格力手机开卖,售价为1699元。并声称售出5000万不是问题。

说做就做一向是格力的做派,而手握700亿现金的“董小姐”同样底气十足。继手机之后,格力再“变身”,跨界玩起了机器人。近日,格力向某采访团开放了自动化的生产车间,高调公开了其自主研发的机器人的最新进展。

3至5年实现无人车间

格力的目标是——“3至5年实现无人车间”。而其实这一切早在三年前就已经有了端倪。2012年,格力就已经着手实施“机器换人”计划,并启动了“自主研发机器人”的宏伟战略。期间相继成立了自动化办公室、自动化技术研究院以及自动化设备制造部等部门,目前已拥有相关研究人员200多人。然而三年前一切的诞生和这三年之中的酝酿却并未像格力展示时候的那般高调,而是相当的沉默。

董明珠曾向外界公开表示:“大家都知道格力是做空调的,但你走进公司再一看,它已经变成一个装备制造公司,我们在无形之中已经走到这条路上去了。”那么,此前三年间,“掌握核心科技”的格力为何要将研发机器人的工程雪藏起来?关于机器人,又为何一定要坚持自主研发?

从网上的图片上我们可以看出,在格力的工厂,5个桔黄色的机器人站成一排,像人一样灵活地挥动着“手臂”,自如地“抓取”零部件,整个流程衔接得很流畅,快速而有序。据悉,虽然这条生产线上的机器人是进口的,但这条由机器人及相关设备组成的生产线却是由格力自主设计研发的。也就是说,该机器人本体是外购的,但整个集成方案核心内容是格力自己完成的。上海家电网了解到,目前负载8公斤的机器人,格力已基本都能自己搞定,12公斤、20公斤、50公斤的,正在进行到最后的试制量产,180公斤的,到今年年底之内,基本上也可以全面实现自制。

业内掀“机器换人”潮流

无独有偶,业内除了格力以外,美的同样也尝试过创新驱动发展,自2011年起开始引进机器人提高生产效率以来,截至目前,该集团已经累计投入800台机器人。在美的集团中央空调事业部顺德工厂多联机一车间,占地面积2万多平米的车间中,有25台AGV小车、1台堆垛机器人和3个冷凝器搬运机器人及冷压缩机搬运机器人,均在有序工作。

海尔同样在实施“机器换人”战略,海尔一直致力于通过自动化设备减能增效,未来的目标是做“无人化工厂”。

四年前已布局“自主研发”

四年之前,格力就已布局“自主研发”,数据显示,目前,格力已自主研发近100种自动化产品,覆盖了工业机器人、智能AGV、注塑机械手、大型自动化线体等10多个领域,拥有20几项设计专利。相关负责人表示,格力自主制造且已经开始应用的机器人,基本上和国际的水平是相当的。其优势就在于拥有一个强大的自主研发团队,原创设计能力较强,能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量身定制。

那么,问题来了,格力为何要对造机器人“沉默”?

格力方面表示:“格力的自动化战略起步比其他企业都早,但如格力一贯的原则,在没有做到最完美之前,不对外展示。”为了更好地适应机器人生产的要求,格力也一直在作出努力,比如格力的整个制造体系都在变革;再比如,作为工业之母的模具制造,格力现今也已实现了突破。

今年6月份左右,格力成立了技术标准化委员会,由格力总工程师亲自挂帅,统一协调格力整个标准体系的重置,以便更好地适应自动化升级。至于为何要如此痴迷于“自主研发”?董明珠给出的答案是:“我们很多的制造业都是依赖于别人的技术来做的,那仅仅是代工,所以我们要改变这个局面,要用自己的东西来创造一个新的生活。”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