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风电“拓荒牛”运达风电:求新求稳期未来

   2015-09-21 运达风电 2970
核心提示: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关乎发展与民生。要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积极发展水电,安全发展核电,开发利用页岩气、煤层气。李克强总

“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关乎发展与民生。要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积极发展水电,安全发展核电,开发利用页岩气、煤层气。”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如此表述,引发能源界广泛关注。这表明在当前铁腕治污的大背景下,中央政府对风电等清洁能源发展的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伴随着国家对环保问题重视程度的日益加深,作为清洁动力的风电产业迎来了第二春。

为此,我们走入了作为浙江省机电集团里,最能体现“科技机电”特色的成员企业之一,浙江运达风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运达风电”)。在中国的风电史上,运达风电扮演了拓荒牛的角色,是最早的探索者和实践者。

风电行业:走向成熟期

经历了两三年的发展低谷期,在能源结构调整和发展清洁能源的迫切需求以及风电鼓励性政策的引导下,风电产业在2014年快速反弹。2015年,风电行业将如何存在?

运达风电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陆凯告诉记者:2015年是我国风电产业全面回暖后的第一年,政策支持力度也明显加大。国务院印发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风电,并提出了2020年风电装机达到2亿千瓦的目标,风电行业发展前景继续向好。浙江省是全国唯一的“国家能源清洁示范省”,风电发展环境日趋完善,预计到2017年,全省电力总装机9000万千瓦,其中风电230万千瓦。”

运达风电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叶杭冶认为:“风电行业开始走向成熟期,对风电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如2011年起所有并入电网的机组都要进行低电压穿越试验。现在来看,风电机组产品已是成熟的发电装备。未来,风电产业发展将继续向大容量规模发展,向海上发展,向智能化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期的结束,未来中国的能源需求将进入总量稳定增长、结构加速调整、绿色低碳为先、智能高效为主的“新常态”。风电行业经过前两年震荡调整,已步入理性发展通道。风电设备行业的市场秩序得到规范,技术门槛也在不断提高,市场需求逐渐从原来的重规模到重效率、从重速度到重质量、从重装机到重度电成本过渡。2015年,这种行业变革将继续推进,并且促进中国风电行业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互联网+风电”成趋势

2014年11月1日,随着浙江舟山金塘风电场机组正式并网运行,由运达技术中心自主研发的新一代风电场监控管理系统WindViewer亦正式投入运行。

WindViewer以风电机组运行大数据为基础,结合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平台,实现了风电场风电机组从监控到运维的精益化管理。汇集了机组监控,实时、历史报警数据查询、发电量和可利用率等报表数据查询等功能,进一步提升了风电场精益化管理的水平。

“随着物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涌现,对风电技术产业影响很大。2015年智能风场、智能风电机组被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863计划,运达风电在申报的19家企业中,专家评分名列第一,取得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立项支持。运达风电向用户提供机组产品的同时也提供能量管理系统,根据电网情况和用户负载情况,在调度中心可对风场、对单台风电机组下达调度指令。目前,我们已经可以对安装在风场的所有机组进行监控。”叶杭冶说。

WindViewer系统的投运,也为运达风电下一步开发风电机组故障预警系统提供了完整的数据来源,将风电场维护从被动的故障维修向以信息优化、数据化为基础的预防性检修转变付诸实践。在此基础上,技术人员将不断优化升级该系统,使之成为集风功率预测、风电场能量管理、电能质量监测、运营维护管理和视频监控等功能为一体的风电场综合信息平台,为实现未来对风电场机组全生命周期的运营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事实上,风电设备的智能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利用智能风机和智慧风场管理平台,结合物联网、云计算技术,风场一切数据和运转情况全部实现远程监控。采用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将所有的电气控制都由一体化的设计来完成,可以增加用户收益,提高可靠性和可用率、增加电量产出,降低成本。换句话说,就是将互联网、大数据的思维应用于风电设备制造和风电场运维当中。随着风电机组的智能化,不同产品将通过标识、感应连接到网络,并通过互联网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互联。互联化将有效推动产品的监控、反馈与完善,为风电产业的各种大数据分析做好准备。

技术创新:运达的标签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企业,是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必由之路,如今这一点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认同。运达风电起源于科研单位,因此对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有着先天的“遗传基因”,在“科技机电”的引领下,公司上下十分重视自主创新,视创新为企业发展的生命。

“企业要生存发展,掌握核心技术是根本。”省机电集团副总经理、运达风电董事长杨震宇表示,“我们要把技术创新打造成运达的标签。”长期以来,运达风电坚持创新驱动、自主研发,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从最早的18KW机组,我国第一台并网型风电机组到随后的20kW、40 kW、200 kW、250 kW、750 kW、1.5MW、2MW和2.5MW机组,如今已研发出5MW的大型海上风电机组,始终没有停止探索创新的步伐,在机组研发和制造领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突破。创新对运达风电而言如“水之源、木之本”,运达能从成立之初十几人的规模发展到现今全国排名第九、销售超20亿、人员过千人的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归根到底,靠得是持续不断的创新。

“与别的企业不同,运达始终在做风电,也始终只做风电,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幻,始终坚守,不离不弃。”叶杭冶这样告诉记者。近几年来,投身风电整机企业多数采取直接购买国外技术许可证的方式组织生产,或者与国外合作的方式联合开发生产,企业大都没有知识产权。而拥有的独立知识产权与核心技术正是运达在竞争中胜出的王牌。目前,运达风电依靠多年科技创新,手中已经握有一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

自2008年开始,运达风电就开始研发抗台风型的风力发电机组,这也是全国首个研究此类风力发电机组的企业。2012年8月的强台风“海葵”来袭,造成浙江多处地区电力、水利、交通、通信设施不同程度受损,但是在宁波穿山电场的运达机组却全部安然无恙。现在抗台风型的风力发电机组已然成为国内数一数二的科技创新产品。“特色化产品一定要不断的进行技术改造,符合市场环境的需求。”叶杭冶介绍,“我们不光要抗台风,还要研究在高温强风条件下机组抗过热的技术。如果该项技术获得突破,将进一步提高运达风电装备的市场竞争力。”

2014年运达风电科技创新又结硕果,2MW降容低风速机组的推出,使得公司在国内低风速风机的研发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公司正是依靠这款拳头产品一举拿下2014年国内低风速机组市场第一的份额。在做好2MW机组开发工作的同时,公司5MW机组已完成机组装配,即将完成项目核准程序,公司新一代机型3MW级机组开发已启动并通过立项评审。

2010年伊始,从国家科技部传出喜讯,运达风电申报的风力发电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申请得到批复,浙江省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实现了零的突破,这在全国风电企业中屈指可数。这一成果的取得着实令运达人引以为豪,是省机电集团秉承“科技机电”、对创新创造孜孜以求的最好回报。2014年已完成“风力发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工程和设备安装,预计今年可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风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将成为我国风电技术领域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产业技术服务的基地,成为我国风力发电技术跻身世界创新强国的有力推手,运达风电的研发创新能力也将迎来一场历史性的飞跃。

“自主创新的道路一直是运达所坚持的,也是我们在今后发展中的立足点。”杨震宇表示。我们相信,运达风电必将在加强自主创新、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率先探索、作出示范,全面提升“浙江制造”的整体品牌形象,为加快浙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做出积极贡献。

专业化:人才是根本

运达风电一路发展,最重视的始终是人才培养。对外积极引进人才,对内自主开发人才,成为运达风电增强企业发展的后劲“法宝”。

“我们认为,在企业的发展中,技术、市场和人才都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从70年代的科研院所,到如今日益壮大的风电企业,我们觉得收获最多的是优秀的人才、宝贵的经验和持续的创新能力,这是运达不断前行的恒久动力,也是战胜各种困难的法宝。”杨震宇说。

目前,风力发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然成为浙江省风力发电技术领域前沿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57名,其中有3人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实验室的技术骨干大部分在丹麦、德国接受过风力发电技术专业培训,具有较强的研发创新能力和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实验室积极引进流动人员,设有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于2011年6月成功吸引了中国工程院孙优贤院士及其研发团队进站工作,2014年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首位博士后已正式进站工作,实现固定人员与流动人员的总数在70名以上的队伍结构。

“研发团队的人员大部分都是公司自主培养,从毕业几年无工作经验到现在,手把手的指导培养,虽然很辛苦但是很值得。”叶杭冶说。而这支团队,承担和接受的都是无比辛苦的各类研发和技术创新任务,通过他们的不断努力才换回各项科研创新产品的诞生和运用。

“公司在这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最让我感到自豪的就是我们的这个团队。由于我们是最早的风电科研机构,拥有最雄厚的人才实力,在行业快速发展时期几乎每个风电企业都有运达过去的人才。但是我们的核心团队依然紧密团结在一起,没有流失。”杨震宇自豪的说,“运达用良好的机制留住人,用优秀的文化吸引人,业已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技术队伍和管理队伍,他们具有各方面的过硬本领,更有一种甘于奉献、不怕困难的精神。”

无论是实验室还是运达风电,在采访中始终听到的都是对团队力量的肯定,而团队的核心力量正是“人”的优势。

市场思路:稳步化

在记者采访运达风电之前,“重科研轻市场”的报道让记者印象颇深。但是,通过了解,记者打破了这样的“成见”,对于运达风电而言,“稳”是市场的发展关键,可持续发展才是市场的最终发展盈利目的。

“很多企业,只要一遇到有新技术推销就立马跟风,到国外采购,体现自己的先进。但是一旦进入市场,才发现产品性价比根本不具竞争力,出了问题,连最基本的维修都没法做到。核心技术更是一无所知。”叶杭冶告诉记者,“我们从不随意跟风,也不争先做第一。我们依靠的是整体的稳定发展和一贯口碑赢得客户的青睐。”作为以科研为主的运达风电,把“稳步”放在了重要位置,从不盲目跟风,始终将产品开发目标瞄准那些技术成熟,性价比高,易于国产化的技术产品,再根据市场适应性进行技术改进和创新,做到企业的持续稳步发展。

“对于机组产品,我们所注重的是其在二十年寿命期内的质量和运行可靠性,而不仅仅满足于质保期内不出事就行。为此,我们在选材上非常讲究,每一款机组出来,都会经过详细的研究和校核,一些关键的部件上,我们的型号会比别家的大一号,比如主轴和轴承,这固然会增加一部分成本,但从长期来看,却提高了机组的安全性。这种对质量和品质的注重也与我们公司的发展理念有关,我们的理念就是稳健,而这种稳健,注重机组可靠性的做法,也在我们与研究院和业主的一些技术交流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总之,我们绝不会将不可靠的东西卖给用户,这与我们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相冲突。”杨震宇表示,“运达风电以稳健的作风,志为风机行业的第一家百年老店。”

运维服务:打造行业“4S”店

根据业内专家预测,随着我国大量风电机组质保期的结束,风电场的运维服务未来将是一个很大的新兴市场。据统计,随着中国风电装机容量的迅猛增长,截止2014年,有超过8万台风机需要20至30年的后续维护,到“十三五”末,预计风电运维市场总量将达到800亿元以上。

叶杭冶表示,运达风电利用多年风电机组运维经验,向风电技术服务业转型,将依托张北生产基地,面向内蒙古自治区和三北地区(西北、华北、东北)广阔的风电市场,建设运达风电在北方地区风电机组销售的“4S”店,并总结经验,使这一模式在运达其他生产基地所在地区得以复制和推广。

“风电场运维是一个长跑项目,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持久力,不仅要有开创运维新时代的勇气,更需要具备足够强的人员、技术、产品、经验的支持。借助机组的销售,运达有运维技术、人力上的优势,进入这个市场将大有可为。”杨震宇满怀信心。

未来,运达风电以严格把控产品质量为前提,瞄准风电场的运维服务未来新型市场,打造一只“专、精、特、新”的企业战略,努力探寻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等多种盈利模式,拓展业务范围,依托南北三大生产基地,努力打造风电领域的“4S”店。运达风电凭借其雄厚的技术实力、专业化的服务和风机技术改造积累的知名度,未来成长空间巨大,必将强展运维服务之翼。

作为一家有着四十年历史的企业,我想它之所以发展得这么久,自有它的长寿基因,用杨震宇的话说就是“科技创新不会丢,为客户创造价值不会丢,以信为本不会丢。”在中国风电几乎为零的情况下,运达人就以先瞻胆识开始了顽强耕耘和不屈的开拓。经历了风电行业各种起落沉浮,始终不离不弃,凭借对信念的坚持、对事业的无比热爱,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的成果。

我们相信,秉持“乘风而上,顺势而为,为者常成,以信为本,与人为善,善积成德”的价值理念,运达风电定能“做优、做强、做好、做久”,成为一流的风电设备制造企业,为国家实施新能源战略做贡献,践行企业“献人类清洁绿电,还自然碧水蓝天”的崇高使命。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