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光伏新能源产业与传统农业跨界相遇,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17日,咸安区沿湖蔬菜基地董事长李光明说:“将创造一个会发电的蔬菜大棚。棚上清洁发电,棚下高效种植,一片土地,两份收成。”
目前,咸宁首个光伏蔬菜大棚正在筹建中。明年3月,棚内蔬菜将会上市,棚顶光伏也能发电。
外地取经:光伏大棚收益高
在咸安官埠桥镇泉湖村六组,58岁的李光明是个传奇人物。他23岁从原咸宁投资公司下岗后,到各大城市从事建筑行业,几十年来完成了自己的原始积累。
今年,村里响应国家政策,请他回乡当村长,带领村民们致富。李光明欣然答应,并邀请本家叔叔李尼助自己一臂之力。
李光明计划在村里种植蔬菜大棚。他的一位浙江朋友知道后建议:“何不赶个潮流,搞个光伏大棚。”
李光明上网查询了相关知识。光伏蔬菜大棚,就是在普通蔬菜大棚的顶部安装太阳能薄膜电池板,利用太阳光能,将太阳辐射分为植物需要的光能和太阳能发电的光能,既满足了植物生长的需要,又实现了光电转换。
他在网上查了一些实例:十堰市郧阳区柳陂镇在卧龙岗社区移民新村等4个村庄建设光伏农业生态产业园1400亩,每年发电收入达4000多万元,棚内大兴瓜果蔬菜,每年为农业增收约3000万元。
河北省平泉县的设施农业光伏发电项目,总计建菇棚1200余个,建成后将发展香菇1000万袋,年产量10000吨,解决500户农民就业,实现人均增收6万元以上。
“光伏蔬菜大棚,好项目啊!”李光明说。他在朋友的带领下,到安徽一个光伏蔬菜大棚示范基地考察。江面碧波荡漾,房屋鳞次栉比,道路绿树成荫,菜地大棚林立,山上果树满园……这一幅新农村美丽画卷,让李光明对这个项目更心动。
而一年几千万元的收入,更是让李光明坚定了做这个项目的决心。
本地践行:带领乡亲闯富路
打定主意,李光明就开始践行了。
李光明在村里了解到,很多村民外出打工,土地都闲置着。村民们都期待村里能有个项目,将这些土地流转,让自己坐着就能赚钱。
李光明到市气象局了解到,咸宁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降水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太阳辐射强度高,年平均日照时间为1754.5小时,年平均无霜期为245~258天。完全具备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各种要求,非常适合建设农业光伏温室大棚。
据市场调查,咸宁距离武汉批发集贸市场近,适合有机农副产品配送及销售,交通也十分便捷,因此前景广阔。
接着,他注册成立了咸安区沿湖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并与合肥市大千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
当日,李光明介绍,光伏大棚长110米,宽10米,建成后就像一个一个的厂房,大棚顶端通过光伏太阳能发电,所发电一部分用于种植,一部分出售给供电公司,并享受国家光伏太阳能发电补助。大棚内部将实行无图培育,主要发展有机特色蔬菜、菌菇类、阴性和耐阴性的中草药,但主要还是种植牡丹花。
“牡丹花果成熟后,压榨成油,每公斤可到2000块,牡丹花果可是发财的果子啊。”李光明说。
据介绍,项目建成后,可缓和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可缓解当地电荒问题,实行节能减排任务;可为居民提供无公害、绿色优质保健农副产品,丰富城镇居民的餐桌。
五年愿景:多种业态示范区
作为咸宁首个光伏蔬菜大棚,发展规划是怎样的呢?
李光明介绍,项目总投资20亿元,第一期投资2.3亿元,第二期投资5亿元,第三期投资6亿元,第四期投资6.7亿元。
明年初,第一期有机蔬菜将上市,光伏发电要送到国家电网,牡丹花也要种植。据预算,第一期投资中每年蔬果、菌菇产量百吨以上;牡丹产值800万元以上;发电量2000多度,毛利润2000万元以上。每年纳税500万元,可安排200人就业。土地入股的村民,每年可按合同获益。
据了解,项目总面积4800亩,大棚蔬菜2800亩,种养业500亩,各类果园700亩,放养牧业800亩。
光伏大棚最终会发展成什么样?“观光旅游生态农业示范区。”李光明说。
生态农业园,着重把农业、生态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业生态环境和生态农业经营模式,突破固定的客源渠道,以贴近自然的特色旅游项目吸引周边城市游客在周末及节假日作短期停留,以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增加旅游收益。
为了提高生态农业园的经济收益,生态园中可采用以下产业化的生产模式:
蔬菜栽培区,采用大规模产业化的生产模式,不仅生产效益高、产业带动性强和集中性统一的优点,还能对其他农业产业化企业起到示范性和参考性作用。
花卉栽培区,主要生产各种食用和观赏性花卉,供游人品尝、欣赏、欣赏及消费。
食用菌中心,在生态园规划中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让废物有效得到循环利用。
经过科学规划后的生态园,将以生态农业为核心要素,充分凸显“绿色、有机、生态、示范”等多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