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9月22日上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抵达美国西雅图,开始访美行程。习近平主席在西雅图出席了主题为“清洁能源与经济发展”的第三届中美省州长论坛并发表讲话。
习近平充分肯定本届省州长论坛聚焦低碳经济发展,指出这非常切合当前中美两国和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挑战。习近平强调,地方合作对发展国家关系有着重要作用,国与国关系归根结底需要人民支持,最终也服务于人民。地方是最贴近老百姓的。过去30多年,中美关系发展得益于两国地方和人民支持,未来仍然要依靠地方、造福地方。
习近平指出,近年来,中美地方交流合作呈现新的蓬勃发展态势。两国建立了43对友好省州、200对友好城市。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中美各领域务实合作全面深化的背景下,两国地方交流合作有着更广阔天地。双方要有效利用中美两国经济巨大体量带来的机遇,共同分享中美两国改革发展的政策利好,努力发掘中美地方优势互补的潜能,加强贸易、投资、农业、信息产业、汽车产业、环保等方面合作。重视人文交流,在教育、旅游、体育、青年等广泛领域开展合作,共同谱写中美地方合作新篇章。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布朗表示,欢迎习近平主席在美中关系和世界发展的重要时刻到访美国。美中两个重要国家在广泛领域保持密切合作对世界有利。很高兴双方在发展低碳经济、清洁能源等领域拓展合作,本届论坛就此达成重要共识。当前我们面临的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不是任何国家独自能够解决,需要美中携手,推动国际社会共同作出努力。
习近平主席出访美国的首站就重点提出了中美两国在环保领域的合作,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曹永福对记者表示,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需要强调环境问题和低碳经济的发展阶段,这也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中的一个重要含义,即不能再走过去粗放型、资源耗费型、环境破坏型的发展模式。在国内的发展思维开始发生转变的同时,中美之间在低碳经济和清洁能源方面的合作也将变得越来越深入。
实际上,一段时间以来,中美两国企业围绕重点领域,积极开展项目合作,目前已经取得了重要的实质性成果。9月17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舒国增在中美经济合作有关项目情况媒体通气会上介绍,中美两国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开展关键项目的合作,是推进中美两国经贸务实合作的基础和支柱,有助于充实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经济内涵。
为了积极响应两国元首开展中美经贸务实合作的共识,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牵头的中方联合体将与美国西部快线公司合资建设美国西部快线高速铁路。这个项目已谈判多年,得到很多政治家、政府官员和企业家的关心和支持。中方联合体在美国注册成立的中国铁路国际(美国)有限公司与美国西部快线公司9月13日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市签署协议,双方将组建合资公司,建设并经营“西部快线高速铁路”。该高铁从内华达州拉斯维加斯到加州胜利谷和帕母代尔,最终到洛杉矶,全长370公里。现在中美合作双方已经紧锣密鼓展开包括确定融资计划在内的相关工作,预计工程于2016年9月底开工。
同时,中美两国在非洲也展开了相关的合作项目,由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共同开发了非洲清洁能源项目。9月16日,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下属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将共同开发非洲地区清洁能源项目。双方约定,把肯尼亚凯佩托风电项目作为合作示范项目。该项目拟在肯尼亚大裂谷省的凯佩托地区建设60座1.7兆瓦的风力发电站,总装机容量102兆瓦,项目计划投资3.27亿美元。
对于两国在非洲的合作,曹永福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中美两国在非洲需要处理的是能源和政治交织的问题。实际上近些年,中国在非洲遇到了很多政治上的困扰,在能源领域出现了很多纠纷,引发了国际社会的诸多疑虑,因此中国与美国在非洲最重要的合作是要把经济和政治结合起来。”
此外,为了积极响应两国元首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中美企业共同投资设立了建筑节能基金项目。在中央财办和美国保尔森基金会的共同推动下,中美相关企业正在发起成立中美建筑节能基金,投资于中国的建筑节能项目。
“气候问题无论是对全球还是对中美两国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必要的议题。最近奥巴马政府面对全球治理和国内经济转型等问题,也多次强调了气候问题的重要性,而中国在去年的APEC峰会期间,已经就气候问题做出了承诺,因此中美两国在气候变化领域合作的契机开始显现,合作的空间也会越来越大。”曹永福对记者说道。
曹永福指出,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政治形象正在逐渐崛起,但是中国在全球治理领域的建树还是相对欠缺。近几年来,新一届的领导集体开始重视全球观的问题,提出了“一带一路”、亚投行等一系列的倡议,说明中国正在积极地参与全球经贸规则的制定。虽然目前中国的表现还不够成熟,但是未来中国在全球扮演的角色一定会越来越突出。“我们知道,美国打算争取在年底达成TPP,中国也在加紧推进各方面的区域经济合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次习主席访美将是一次有标志性意义的出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