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9月29日正式公布了PPP第二批示范项目,共计206个项目总投资金额6589亿元。财政部下发的通知称,各级财政部门要切实履行财政职能,会同项目实施单位和有关部门,确保示范项目规范实施、按期落地。
“这次示范项目的评选第一要点就是强化项目落地,所以在评审的时候,项目越具备落地条件得分越高。”参与示范项目评选的大岳咨询总经理金永祥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现在的PPP成为我们国家的战略选择,PPP的投资高峰还没有到来,在未来两三年内达到高峰,很多重点工作都会围绕着PPP来做。
北京政企合盈经济咨询中心执行合伙人李刚认为,示范项目入选的理由及必要的信息资料如果能公开,有利于各级政府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贯彻PPP政策, 同时有必要推出一批坏样板,对咨询机构或政府做的不好的项目作出警示,有利于防范政策执行中跑偏。
多报多批
去年底,财政部评选出了首批30个、总投资额1800亿元的示范项目,涉及15个省份,其中多数为存量项目,而这次财政部公布的示范项目无论是规模还是数量均有大幅提升,除了西藏自治区外,其他各省均有项目入围,涉及的领域包括市政、交通、旅游、教育、养老等。
李刚认为,第二批示范项目中,市政、交通、环保等领域项目集中,反映了当前地方政府拉动投资的现状和偏好;民生类项目在医院和养老服务领域有所增加,供给严重不足的幼儿园和中小学项目需要引起地方政府重视,用PPP模式增加供给。
据悉,在市政交通领域,几乎集中了投资最大的PPP项目,其中投资体量最大的是北京地铁16号线,投资规模495亿元。
君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世坚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称,从项目类型看,市政、水务、交通居多,说明从政府到市场,对这几类项目做PPP有较稳定预期;从体量看,除交通外,大多体量偏小,更需规范模式吸引多类型投资人,而非仅仅央企;从地域分析,可以看出哪儿缺钱哪儿不太缺钱。
第二批示范项目中河南数量最多,达到38个,青海、新疆、宁夏、重庆等省自治区的示范项目只有1个。
“示范项目评选一般是报得少,选得就少,比如一些边远省区;报得多的如中部某省,申报数占了全国1/6,所以选出几十个。”参加评选的济邦咨询总经理张燎向本报记者介绍,示范项目主要从申报资料规范性、项目实施方案合理性、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融资可获得性等方面进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