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生活垃圾变身有机肥——浦南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治理记

   2015-10-02 松江区社建办 3630
核心提示:城郊的交通不比城区拥挤,在叶榭镇松卫北路上,偶有几辆大客车飞驰而过,宽敞的道路很快恢复了平静。马路的一侧就是大庙村。下了车往村口走,

城郊的交通不比城区拥挤,在叶榭镇松卫北路上,偶有几辆大客车飞驰而过,宽敞的道路很快恢复了平静。马路的一侧就是大庙村。下了车往村口走,几百米的路上竟看不见一个塑料袋、一根菜叶皮,对农村人爱将垃圾扔进河道、丢弃在乡间田野的早年印象,被眼前“水清、气净、绿化美”的景象所取代。同行的十余名媒体人纷纷举起相机、手机按动快门,对这里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到欣喜。

有个十来岁的小男孩,啃着西瓜打量了一番村里的来客,顺手把西瓜皮扔进了边上一只绿色垃圾桶里。桶上印有“可还田垃圾”的字样,旁边还有一只红色的桶印着“不可还田垃圾”字样。客人问他:“知道可还田和不可还田的意思吗?”小男孩挠挠头说:“上面有图片,分不清的时候就看图。”在大庙村,家家户户门前都有这样两个桶,一家老小都养成了垃圾分类投放的习惯。作为全市首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有机垃圾回收还田”的先行村,这里在2011年就实现了有机垃圾和无机垃圾分类,2013年起又将无机垃圾细化为可回收垃圾、干垃圾和有害垃圾,进行收集和处置。村里的保洁员每天定时上门收桶,将干、湿垃圾分类运输。如今,全村的生活垃圾日产量已从最初的1.3吨,降低到0.58吨,有机垃圾减量达50%,可回收垃圾也减量了5%。

收集后的垃圾去哪里了?村里的干部介绍,保洁员会对收来的湿垃圾二次分拣,提高分类正确率,然后倒入设在田头的下沉式积肥池,其他垃圾则运入垃圾房,由镇环卫所统一收集处理。距离村口一条马路之隔就有一个积肥池,掀开密封盖,上午才收来的毛豆壳覆盖在最表面,拿树干轻轻拨动,底下先前倒入的湿垃圾已经出现轻度腐烂。每隔四五个月,会有专人对积肥池进行搅拌,辅助湿垃圾的自然发酵。村里的10个积肥池全年可沤制十多吨有机肥,每个积肥池对应一个家庭农场主,免费赠送这些有机肥料。

每家每户都把垃圾投放到分类垃圾桶中,宅前屋后的村容村貌自然有了明显改善。不过要让农村地区彻底改变以往乱扔垃圾的陋习,光靠政府宣传远远不够,必须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这些年来,农村地区依托网格化管理优势,逐渐形成了由村民自己完成保洁清运、巡查工作的管理机制。在泖港镇腰泾村,夏元林是45号片区的片长,每当保洁员发现某户家庭分类效果不理想都会向他汇报,他和巡查员查实情况后就会上门了解情况。“常常是家里的老人岁数大,忘记了怎么分类,我们就手把手地再教一遍。有时也会是家庭成员间出现了矛盾,那么我们就先调解家庭问题,再督促垃圾分类工作”巡查员的日常工作就是行走在全村各处,一旦发现问题就进入上报、处置流程,最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我区自从2011年试点推行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的工作,至去年已经实现了全面覆盖。

通过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垃圾有了各自出路,河道更清洁了,宅前屋后更加整洁了,农村的整体环境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近几年来,全区又提出了“一镇一站、一村多点”的湿垃圾处置模式,就地完成农村的湿垃圾减量工作。每年明确垃圾分类专项资金,制定对各镇湿垃圾设施建设和设备配套的相应补贴政策,并建立了“谁产出谁付费”和“计划管理、多减多奖、超量加价”等激励机制,以及“不分类、不清运”等分类收运制度,鼓励街镇深入推进垃圾分类体系建设。如叶榭镇,不仅就地消纳了本地集镇的湿垃圾,还承担了中心城区4个街道的湿垃圾处置任务。每天,60吨湿垃圾被运入处置站,工作人员进行二次分拣剔除混入的干垃圾后,将纯净的湿垃圾堆肥处置。与自然发酵不同,添加了木屑、碳素的湿垃圾,只需要半个月就可以变成有机肥料,送往各个绿地用作绿化肥料。

在多管齐下的措施下,全区湿垃圾日处置量由2012年底的40多吨,已提升到了目前的300多吨。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