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当前,“互联网+”这一新的经济形态已经得到广泛认同,但业界对“互联网+”还是“+互联网”似乎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应该学美国工业互联网,侧重于“互联网+工业”;也有人认为,应该学德国“工业4.0”,更强调“工业+互联网”。青岛率先提出大力发展互联网工业,对此您如何理解和定位?
答:我的理解是,无论是“互联网+工业”还是“工业+互联网”,它们强调运用互联网技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大方向都是一致的。互联网发达的,自然希望用互联网去“+工业”;制造业强的,就希望用工业去“+互联网”。青岛是制造业大市,转型升级任务非常艰巨,当务之急是引导传统制造企业主动“+互联网”,但是也迫切希望互联网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去帮助传统制造企业实现转型。因此,我们提出“互联网工业”这个概念,本质是互联网创新成果与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各领域深度融合形成的工业发展新形态。这一概念定位,既强调了落脚点是工业的根本,又充分体现了“互联网+”在经济转型中的引领作用。更重要的是,为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找到了适合青岛的最佳结合点。
记者:《青岛市互联网工业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打造成互联网工业领军城市。这个目标的提出主要基于哪些考虑?
答: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四点考虑:首先是基于使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提出了“走在前列”的殷切期望,青岛有责任在贯彻制造强国战略中率先走在前列,争当全省的排头兵。其次是基于我们的产业基础。作为中国制造业名城和中国品牌之都,青岛工业经济总量约占山东的13.6%、全国的1.5%,是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理想实践地。其三是基于我们的先发优势。作为全国首批两化融合试验区,青岛制造企业10多年前就开始布局互联网转型,催生了海尔、红领等一批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典型,具备了一定的“互联网+”先发优势。其四是基于我们的发展战略。目前,青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了打造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的发展目标,工业作为创新的主阵地,必须加速领跑,奋勇争先。基于这样的条件和要求,青岛提出打造互联网工业领军城市,最终目的就是要让互联网工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新途径、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记者:在各地“互联网+工业”的实践中,出现了抛弃原有产业优势和技术积累的误区,请问青岛如何把传统制造优势与互联网真正融合?
答:工业一直是青岛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和兴市之源。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制造优势不能丢,而是要为它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为此,我们提出了四个注重:
一是注重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改进传统生产方式。就是以发展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分类实施、梯次推进关键岗位“机器换人”、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与互联工厂建设,提升我们装备技术、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二是注重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提升产业价值,大力发展众创、众筹、众包、个性化定制、网络精准营销、服务型制造等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传统制造业不断向价值链高端延伸、转型。
三是注重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改善产品结构。就是坚持自主开发与协同研发相结合,大力发展智能装备与智能终端产品,开发软件系统集成与整体解决方案,提升工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发展。
四是注重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优化产业生态,就是发挥本土优势,瞄准全国领先,重点打造家电、服装、橡胶轮胎、新能源汽车、3D打印等行业主导型云制造服务平台,构建产业链上下游互联共享、大中小微企业协同共创的新型产业生态圈,形成更加开放包容、更具竞争优势的平台经济,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记者:首届世界互联网工业大会在青岛拉开帷幕,社会各界对此非常关注。您对本次大会有何期待?
答:举办世界互联网工业大会的设想,是青岛的部分企业共同提出来的。对于企业的这个建议,市委、市政府完全赞同,全力支持。这也是发展互联网工业的一个实实在在的举措,既让本土企业家能够对接世界,也能为“走出去”开启更加广泛的合作空间。我们期望以此为契机,将世界互联网工业大会定期办下去,使各国专家学者和企业家能够定期会聚青岛,研讨前沿热点及发展趋势,分享实践经验和创新成果,深化技术交流与产能合作,为发展互联网工业率先探路,为建设制造强国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