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LED照明:有品无牌让人“累觉不爱”

   2014-05-26 阿拉丁照明网 1880
核心提示:当前,LED照明企业合作模式多以代工为主,企业贴牌成瘾,在品牌发展与代工之路上,似乎大家多选择了代工。长久以来,国内众多的中小企业缺乏品牌意识,只能靠贴牌生产赚取廉价的手工费,而且很多企业之间为了争夺市场订单而形成恶性竞争,竞相让价,
各国品牌将中国商家视为“高度危险人物”,除打出不许拍照的标识,更有直接拒绝中国参观者进入展会。而与舆论沸腾、评论泛滥的普罗大众相比,内心五味杂陈,倍感屈辱的,莫过于国内的一批LED照明企业家。但也映射一个真实的现状,中国企业的发展有不少建立在缺乏创新技术的基础上,而在专利方面缺乏布局,一不小心便落入他人维权的范围。“有品无牌”正暴露出多年来中国LED照明企业对外贸易发展的软肋。

  一、LED照明企业“累觉不爱”的尴尬

  法兰克福展是全球性盛宴,但是中国企业鲜有能够跻身国际品牌馆者。这是因为整个中国照明产业多为制造企业,一直在下游做加工,核心光源、电器、配光及照明解决方案在国外诸强手中的原因。

  现象一:找国外代理商或者在国外注册品牌参展;

  国内企业到境外参展,需要通过自己过往的代理商,或者在国外另行注册品牌参展。这对企业品牌的树立和固有品牌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现象二:欧普等企业土豪级的广告投放,展台几乎看不到产品;

  据调查,欧普等国内大型企业,参加法兰克福展时,展台几乎看不到产品,掷重金只是在做品牌形象推广。一方面,顾忌国外展会的种种规定与严格的审查,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企业对于在国外塑造品牌的重要性。

  现象三:木林森无法拿到大的展位,靠悬挂几款灯具和墙体喷绘装饰;

  相较于国内展会,企业大肆布局的场面。国外展会让众LED照明企业摇头叹息,颇为无奈。拿不到大的展会,只是在某个角落里露面。布置上更是无法大展拳脚,只能简单的进行几款灯具的悬挂和形象推广。

  中国LED照明产业发展迅猛,自然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工业基础薄弱,跟风模仿,专利意识不强,低价竞争,起步低,加之企业体制的束缚和产业政策的过热,使中国虽成为LED照明产品制造大国而远非强国。如果这种现状继续下去,中国LED照明产业将出现严重的危机。

  二、有品无牌专利缺失企业不注重研发投入

  中国LED照明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始终面临着“有品无牌”的尴尬角色,核心芯片技术的缺失也让国内企业常遇专利掣肘。有专家学者指出,我国LED照明企业的发展需要多学科相互融合,“智慧照明”将是企业未来发展机遇。

  “松下、东芝占据日本市场七成比重,美国照明产业30%市场份额被通用和科锐两大集团控制,但中国却找不到市场占比超过5%的企业”,浙江阳光集团总经理官勇说,相比于外国LED照明企业,中国企业在创意设计、品牌营销方面毫无话语权,但在产业链的低端却挤进众多企业,多是低价自残。

  LED照明企业“有品无牌”的尴尬局面使得企业难以享受品牌溢价,只能集体陷入价格战怪圈,品牌破局依然困惑,“行业品牌”向“大众品牌”过渡已经成为国内照明行业共同面临的问题。

  据统计,飞利浦近三年的年报中,其研究和开发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的百分比始终在7%上下徘徊,2013年,企业研发投入达到了17.33亿欧元,而单在2013年,飞利浦便递交了1550项专利申请。

  而在同期的国内市场,2012年20家上市企业投入研发费用占其营收总额的比例达到5.34%,20家企业共取得新专利授权485项,且其中的发明专利仅占12.37%。虽然国内LED企业科研投入逐年增多,但相较于国外企业仍然偏少,且核心技术和技术人才严重缺位。

  在2014年法兰克福照明展上,两家中国企业因存在专利侵犯而被赶出展览现场。厦门光莆电子副总经理吴晞敏说,国内大部分企业是有意识地抄袭,国外企业则是主动避免专利窃取,并能有效利用专利的价值促进产品的创新研发,“中国LED照明产业必须摒弃复制,转变为以创新设计及新商业模式为主,利用知识产权去保护技术和利益”。

  三、合作模式代工贴牌成瘾微薄利润难做大

  当前,LED照明企业合作模式多以代工为主,企业贴牌成瘾,在品牌发展与代工之路上,似乎大家多选择了代工。长久以来,国内众多的中小企业缺乏品牌意识,只能靠贴牌生产赚取廉价的手工费,而且很多企业之间为了争夺市场订单而形成恶性竞争,竞相让价,最终损害的是自身利益。

  最终所面临的问题是,大多数中小企业处于产业链条的低端,缺乏品牌,只能靠“低成本,低利润”的生产模式维持着;多数中小企业缺乏品牌战略和品牌定位策略;品牌建设的手段非常单一,过分夸大广告对品牌的作用。

  当经历过发展的历练与品牌的考验之后,一部分LED照明企业开始求变。比如,他们开始做了两个厂,一个做出口,一个是在国内做自有品牌。这种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就是为了主动适应市场发展的现实需求。在他们看来,国内市场有着13亿人口的庞大消费群体,因此未来的趋势不是加工,而是创新与服务。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