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衣、打扫、煮饭烧菜……家务交给机器人。记者采访了解到,机器人正准备服务民众,但要进入寻常百姓家仍需跨越“三道门槛”。
机器人:进入百姓生活
机器人产业代表“中国智造”未来,其广阔前景被业界普遍认为是一片新的蓝海,但要深度掘金还需突破瓶颈。
江苏省苏州市印象城里的一台娱乐型机器人吸引了过往市民目光,原来它是此处一家机器人餐厅的“迎宾小姐”。这家餐厅约300平方米,由4个机器人和3个真人搞定收银和传菜、送菜等工作。餐厅内还有一个由机器人组成的乐队。记者在现场看到,随着《小苹果》旋律响起,7个可爱的机器人手舞足蹈,韵律感十足。
其实,这不是苏州地区开办的首家机器人餐厅。2014年,苏州下辖昆山市、张家港市便有机器人餐厅开业。昆山的机器人餐厅开在当地繁华的人民路,餐厅内的15台机器人包揽了迎宾、保安、点餐、传餐、炒菜、烹炸、煮水饺、下面条等工作。
中国电子学会秘书长徐晓兰说,“随着机器人技术不断成熟,机器人逐渐走进百姓生活的更多领域。比如,最简单的就是扫地机器人,现在已经进入家庭,近两年,销量呈爆发式增长。”
昆山举办的一场户外婚礼上,机器人“塔米”应邀出席,有模有样地帮两位新人交换婚戒。“塔米”是昆山机器人产业园中的一员,这里还有意大利柯马、德国徕斯、台湾高晟、华恒焊接、穿山甲机器人等30多个国内外高端机器人项目,总投资超15亿元。前不久,昆山工研院智能所研发的护理机器人在昆山玉山福利院试用,机器人可以代替人工夜巡,或定时开关电视、窗帘等。7月末,交通银行在深圳罗湖支行推出可办业务的智能机器人“智慧娇娃”,它能通过自然语言与客户交流,帮助办理相关业务,取号排队、引导服务……通过“身份证+人脸识别”,还可以1秒查询用户名下账户余额。
徐晓兰说,我国在服务型机器人开发领域成果丰硕,清洁机器人、助老助残机器人、烹饪机器人、自平衡双轮机器人、消费型无人机等领域已形成产品;健康保健机器人、医疗手术机器人等已有适用性产品。“机器人进入寻常百姓家已不遥远。”
“中国智造”:下一掘金点
扫地、擦窗,有机器人,炒菜、煮饭,有机器人……走进百姓生活的机器人需求量如何?
相关统计显示,近年我国扫地机器人以年均80%以上速度增长。
“当越来越多的家庭体会到机器人的益处,其需求量自然会上升。”从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交叉研究和教学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陈小平说,“机器人产业前景广阔,将是‘中国智造’下一掘金点。”
前不久,深圳发布了《2014年度深圳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简称白皮书)。白皮书显示,截至2014年底,深圳拥有专业机器人企业200家;通过拓展业务,涉足机器人及智能产品领域的企业超过3000家;各类品牌机器人代理商150家,产业规模约480亿元,全产业增加值约168亿元。同时,白皮书基于2013年重点企业的实际数据及业界预测数据,给出了2020年深圳市机器人产业规模的预测:保守估计总规模将达到3615亿元,增加值将达1265亿元。 英特尔公司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倪健安介绍说,面向生活领域的服务机器人分为两个方向——商用机器人和个人机器人。商用环节,无人机应用越来越多;个人机器人方面,扫地机器人进入很多家庭。
“其实,这仅是两个简单的分类。服务机器人发展将进一步走向创新,改变人们生活,并引爆庞大市场。”倪健安说,“我们预测消费机器人市场将会以20%的速度增长。而在亚太地区,这个数字将提高到25%。”
随着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严峻,家庭机器人的未来市场亦是一片蓝海。徐晓兰认为,机器人应用正从工业领域向家居服务、医疗康复、教育娱乐等领域扩张。“服务机器人将迎来井喷,在世界范围内以个人、家庭、行业服务为特征的服务机器人已近2500万台套、280亿美元。”
大繁荣:三大瓶颈待破
专家及业内人士坦言,尽管市场前景广阔,但我国生活服务类机器人长足发展还需突破关键技术、成本控制、品牌培育等瓶颈。
“当下的机器人还不够聪明,扫地机器人智力跟三叶虫差不多。”上海智位机器人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叶琛说,“目前的服务机器人往往只具备单一功能。比如,送餐机器人、扫地机器人、迎宾机器人、安防机器人等,智能待提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突破关键技术瓶颈。”
据了解,受限于人工智能技术制约,短期内机器人难以具备接近人类的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尤其在判断力上存在差距;受限于感知技术进展,眼下,机器人不具备与人类同级别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知力。
陈小平说,业内已开始采用云技术、物联网、大数据等对这一瓶颈展开冲击。
陈小平认为,有些技术是有了,但实现成本太高;有些方案成本低,技术又不行。可见技术和成本相互制约的问题即阻碍机器人产业发力的瓶颈。
更加困扰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是,跨国公司觊觎中国的消费市场,纷纷抢滩中国。以深圳为例,白皮书显示,近年深圳机器人市场迅猛增长,库卡、发那科、安川电机和ABB四大顶级国外机器人企业占据深圳市场八成以上份额,本土品牌机器人市场占有率在10%至15%左右。
陈小平说,“我国宜通过政府引导,培育机器人品牌,以重点扶持发展较快的大企业为抓手,形成规模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