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城镇化的蓝图徐徐展开,智慧城市受到了极大的关注,目前中国智慧城市的试点数量已经达到193个,当智慧城市的浪潮袭来的时候,会给绿色建筑带来怎样的市场空间,房地产企业又将迎来怎样的机遇?
就此,日前举办的《新华有约》之“智慧城市绿色感召 践行责任打造绿色地产”论坛,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以下为论坛嘉宾北京市房地产协会秘书长陈志的观点实录,以飨读者:
主持人:随着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的推进,城市的建筑会有一种怎样的发展趋势?
陈志:我们如果要讲城市的智慧功能,首先就必须得依托我们现在互联互通的技术,这是一个物质基础,没有这个东西,就像我们许多的神经没有传 达到我们的肢体末梢,所以我们就反应不过来。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现在说要查一个车,现在这个车从哪儿出去,以后这一路的行进轨迹我们都能查到。包括在 路上每一个摄像头之间的联络,可能对这个车辆的行驶路径,包括在路上的一些状况,就可以形成现在的交通组织。科学的规划道路、科学的组织交通,这本身就是 对城市管理的要求。从这个角度上说,它是智慧的很重要的内容。
但我们不能简单的把智慧城市作为一个噱头,这是我对智慧城市另外一个角度的理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其实只是看到了这个方向,看到了它的 好处,但是我们不能把它做噱头。如果一旦做噱头,就会对某一个局部的功用无限度的放大,就会掩盖它另外带来的问题。我们强调的是综合,或者说你的技术在现 阶段强调的是能够效用最大和对整个社会发展更加的均衡,这是最重要的。有些技术可能我们现在看几十年前就有了,但是现在才能用,这说明什么呢?那个技术的 功用在现在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以前说要把它拎出来,那完蛋了。
比如我们想了解房屋里的影像,原来是很复杂的,现在家政公司就可以很简单的设一个摄像头,加上Wi-Fi,你的手机就可以看到室内所有的影 像,在幼儿园里孩子的一些情况,老人在家里的情况,你的手机都可以看到。这就是智慧城市的一种表现。这个技术过去很复杂,现在已经变得非常简单和容易,也 就易行了,所以它的功用就实现出来了,智慧城市就实现了。我们还是要看我们的技术和需求之间的结合。我们强调的是可持续性、远见性、效用的最大,并不一定 意味着你的技术最优、最好。
主持人:如果当这些东西都发挥出来,智慧城市也会朝着这个方向去走的时候,是不是意味着像亦庄这种新型城市的优势会更明显一些?
陈志:我觉得如果从亦庄地区整体的规划看,它经历了其实挺漫长的一个过程。最早亦庄是叫经济开发区,那时候区域发展中心在河东,不在河西。 河东那个位置在五环路以内和京津塘之间,三面围合起来的区域,是在那个地方发展。更多的是产业,世界500强或者领先的一些技术、产品的生产企业在这里落 地。
我们现在看到的发展,是作为河西区的发展。这个区域发展又变成两块,一块是以凉水河拐弯的那个地方,中信、融创、保利,那一个区域的发展, 还有一块就是我们这个地方的发展,这两个点就组成了河西区发展的核心内容。特别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我们所处的这个点,它恐怕是更加具有整个城市功能的完善 的区位,比如说教育、医疗等生活配套。
我们在那边看可能还不如这个地方规划完善,因为这个地方的人口相对来说比南边要密一点。今后可能会是成为我们亦庄区域产业和向外推进的一个 桥头堡的时候,那么这个地方对人的聚集可能就会越来越多。所以我们现在看到城里边的包括东部的或者东南部的一些需求,现在都向这个地方在转移,这应该是二 次升级。
可能从方兴或者从我们掌握到的消息看,我们这个区有大概40%的需求是来自本地的,也就意味着我们基本上是以本地的需求为主,也会有来自其 他区域的需求,但本地的需求相对来说就是周边的产业,也就意味着我们这个地方可能是一个具有后发优势的潜力,未来是不是也具有新型智慧城市的概念我不知 道,但是要看政府。但起码来说这个地方从环境、从配套、从整个产品的功能性上来说,应该是非常好的区位。
主持人:您了不了解国外现在在这块是什么情况?包括绿色地产、健康住宅。
陈志:绿色地产我是这么看,看中国,中国是产品和面积规模最多的,用的技术都是最先进的,国外几乎没有什么房子,那是实验室的东西,不要去 看。德国有实验室的东西,零能耗,没有任何意义。真正实用的技术全在中国,全让我们这些专家近五年陆陆续续把国外好的一些技术产品搬过来,使得它适合我们 的发展阶段,适合我们的建造规范的要求。翻规范这套东西,可能要比我们看明白这件事情要难得多。
另外,只有我们的技术被有效的使用,同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你的投入才有价值。要不然我们形而上学的说这是绿色的,要去做零 能耗,我最反对的就是这个东西,某项目刚开始做我就清楚,我们去他们现场做过实验,因为这不是地源热泵的东西,需要电机、需要外部的电力来补充,是有能耗 的。
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像北京的MOMA、像方兴的金茂系,基本是地源热泵,这是很好的。不要为了节能去节能,为了某种绿色去说,其实真正应该做的就是,我们把它的功用最大化、效用最大化,让投资能回来。
如果不是最大化,我们企业在技术选择上、路径选择上一定是错的,这样的投入是没有价值的。其实正因为我们有追求利润的这种动力,然后我们才 能够不断的推动技术和社会的进步,如果都没了,都是零能耗了,我们都好大喜功,用不了两天形式上的东西就全都放开了,基本上就没有价值了。
但是我们更强调的是,你的这种投入一定是可改造的、可调整的,而不是像日本的某些技术,最后只能扔,升级的时候只能扔,整个系统重新换一套 新的,那种就是残缺式服务、残缺式营销模式,逼迫你来消费它,但是那对社会资源是一种浪费,没有意义的。我们的居住产品、建筑产品,更多的还是要朝着百年 建筑方向去发展。北京现在还有一百年以上的建筑吗?能数出多少来?民用建筑有多少?这是我们这代人的悲哀,都给拆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