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固废产业链的形成,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度正不断提高,特别是有助于最大程度破解“垃圾围城”的危局,实现天蓝、地洁、草绿的城市生态;有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垃圾变废为宝、资源化利用,创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助于延伸和完善环环紧扣、相互给力的生态链,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人文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环卫产业也必须适应新常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其标志是,环卫产业向环卫文明转型,环卫文明向生态文明升级。这种转型升级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即构造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相配套的固废环保一体化产业链(以下简称“固废产业链”)。结合重庆环卫集团13年从事固体废物资源无害化处置、资源化处理的实践,我们认为:生态环境建设,一方面要对现有生态进行修复性保护;一方面,要对废弃资源进行综合性利用,使其变废为宝。无疑,固废产业链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度是很大的,从某个意义上说,它实际上构成的是一条生态环保一体化产业链,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条件下,对于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延伸循环经济链条,减小资源环境压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上水平,至关重要。
多元化,延长产业链
一个产业,需要有核心概念,对核心概念的认识决定着产业的范围和布局。固废,也叫固体垃圾,指人类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它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包括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建筑垃圾、农业垃圾、果蔬垃圾、水上垃圾等有害垃圾。在发达国家,人们把城市废弃物统称为“城市固废”,并围绕“城市固废”完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规范市场秩序,构造产业链条,驱动循环经济,力求最大程度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固废的处理方式和产业化程度,标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幸福指数。
直辖以来,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固废处理,把它作为重庆可持续发展、事关民生福祉的公共基础设施工程、重大民生工程,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范畴。1997年,重庆市固体废弃物处理有限公司成立,负责对主城九区固体废物的收集与处理。2002年12月,由市政府出资1亿元组建的大型国有独资企业—重庆环卫集团横空出世,担当了发展重庆科技环卫产业的重任。13年来,重庆环卫集团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通过多方投资融资,先后投入近百亿元,构造了环环紧扣、相互支撑、点面结合、低耗高效的固废清运、处理产业链,使重庆固废产业的总量、功能和技术水平均领先于国内同行,并积累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
以餐厨垃圾、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为起点,继而向工业废弃物、建筑垃圾、果蔬垃圾、污泥、病死牲畜等处理领域覆盖。
2003年和2009年,重庆环卫集团先后建成了以生活垃圾为处理对象的长生桥垃圾处理厂,以餐厨垃圾为处理对象的黑石子餐厨垃圾处理厂。两厂分别承担了主城九区生活垃圾、餐厨垃圾的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从此,改写了重庆无大型专业工厂处理固废的历史,固废产业链初步建构。
固废处理产业化,必然带动固废清运专业化。10余年来,根据市政府规划,重庆环卫集团率先在全国筹资2.3亿元,实施了主城区生活垃圾物流网络系统清洁工程,探索出一条“政府监督、企业管理、市场运作”的环卫产业发展新路子。
重庆环卫集团与主城九区组建的固废运输公司,在主城九区的社区、商圈、单位、学校等区域建立了7000多个收运点,设立了31个中转站,配备了578辆专用汽车,从事收运人员数千名,完善了生活垃圾、餐厨垃圾的收集、中转、运输网络体系。
2009年,重庆市政府正式出台《重庆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实施了餐厨垃圾收集清运系统工程,将餐厨垃圾管理纳入了依法治理的轨道。
随着形势的发展,单一化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模式不能适应多元化的固废种类,为适应直辖市工业化、城市化对于固废无害化处置、资源化利用的需要,重庆环卫集团盯住每年数以几千万吨计的建筑垃圾、果蔬垃圾、工业废弃物、污泥处理,于2013年先后投资10亿元,建成了西永、界石、城南、大学城等7个特大型、大型、中小型垃圾中转站,建成了渝北黑石子建筑弃料综合利用场、南岸广阳建筑弃料综合利用场,建成了重庆工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处置厂,使业务范围不断扩大。
固废产业链的打造是一个不断填补空白、不断延伸的过程。
与此同时,产业链由陆地延伸到江河、由主城扩展到“两翼”。2009年以来,重庆环卫集团承担了从主城长江珞璜至洛碛段、嘉陵江流域从朝天门至磁器口段,共计126公里、总面积达825平方公里的水域清漂、船舶垃圾的收集、处置工作。向“水上垃圾”展开规模化、现代化搜集作业,为保护母亲河,维持“江清岸洁”,确保水环境质量,作出了重要贡献。
重庆环卫集团按照“运营一批项目、建设一批项目、储备一批项目”的思路,全力确保现有固废垃圾收运处理工作平稳运行,积极拓展生活垃圾、餐厨垃圾收运处理新业务,抓紧重大固废垃圾收运处理设施项目建设,积极储备新项目夯实集团长远发展之基。
例如,重庆是老工业城市,针对一般工业废弃物体积大、难压缩、热值高的物料性质,重庆环卫集团探索出一般工业固废的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新途径:将主城产生的可利用性可燃工业固废、大件垃圾、园林垃圾等垃圾,经筛选、粉碎、成型、包装生产出RDF燃料,替代水泥厂、发电厂等工业燃料使用,以年处理10万吨一般工业废弃物计算,可实现年节约燃煤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6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排放1000吨。该项目建成后将有效地缓解重庆市矿物能源紧缺的问题,填补重庆市一般工业废弃物处理技术的空白,催生出新的固废环保一体化产业链,大大提升重庆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科技化,提升产业链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固废产业链的核心驱动力。固废产业链,不是一些相关的产业简单拼揍、粗放组合、低效慢速的混合体,而是科技含量较高、工艺流程先进、彰显环保生产力的刚性链条,是科技化、系统化、生态化的固废产业体系。重庆环卫集团秉承“让城市更生态,化腐朽为神奇”的企业宗旨,从一开始就把环卫科技定为环卫产业升级的核心要素和创新动力,力求把“传统产业”打造成“朝阳产业”,实现环卫产业向环保产业的无缝衔接。
21世纪之初,刚组建的重庆环卫集团面临着引进什么技术、如何发展的抉择。当时,餐厨垃圾处理技术主要有填埋场填埋、加工饲料和厌氧消化三种:填埋处理易导致填埋场报废且极易引发自燃和爆炸等严重隐患;加工饲料工艺,因产品再次进入食物链存在同源污染和食品卫生安全隐患。厌氧消化资源化利用高,环境和社会效益好,欧美等国餐厨垃圾处理90%以上采用厌氧消化技术,但由于中国特别是重庆食物结构与国外食物结构存在很大差异,国外专有设备、专有技术引进后“水土不服”,故国内还没有任何厌氧消化处理餐厨垃圾的成功先例。是因噎废食,放弃有缺点的西方先进技术,还是望而却步,采用时下流行但生命周期短、容易淘汰的落后技术?关键时刻,检验生态建设的眼力、科学决策的智慧。重庆环卫集团领导班子响亮提出,“要做就做中国环卫领域的第一!”对西方先进技术,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扬长避短、改造创新。于是,我们决定:大胆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厌氧消化、热电联产”技术,利用餐厨垃圾生产沼气、发电上网和生产生物柴油。虽然这个决策在当时看存在巨大风险,但是从长远看,我们选择了正确的餐厨垃圾处理发展方向。该项目被国家发改委等5部门列入全国第一批试点工程,被科技部列入“科技支撑计划”。今天,填埋场填埋和加工饲料两项工艺,正在加快退出餐厨垃圾处理领域,而重庆市作为全国率先采用厌氧消化工艺处理餐厨垃圾的城市,却为全国同行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示范经验。
这些年,重庆环卫集团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方针,积极开展餐厨垃圾处理技术、工艺的自主研发,成功摸索出了一条将生活污泥、厨余垃圾、果蔬垃圾、餐厨垃圾一体处理、资源化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正确道路,取得30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新型专利。
市场化,激活产业链
重庆环卫集团决策层认识到:固然,环卫事业是政府主导的民生工程,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经济主体这一属性不变,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在政府的主导和支持下,采取多种方式、多条渠道投资融资,解决资金投入不足的矛盾,减轻政府的投资压力,加速环卫产业市场化进程,建构“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科技支撑、市场运行”的科技环卫体制。
一是国企建设运营,财政保障经费。重庆市政府授权重庆环卫集团负责餐厨垃圾处理工程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重庆环卫集团是由市政府出资设立、市政委监管的大型国有独资企业,承担主城区生活垃圾处理与清运、环卫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等任务,管辖长生桥垃圾填埋场和黑石子垃圾处理厂,持股主城各区固废运输公司。市级财政按特许经营权确定的标准向环卫集团拨付运行经费,以保证处理设施正常运转。区级财政投入专项资金,建设收运系统,支付收运费用,保证收运系统正常运行。这一运营方式,是维持我市固废产业链良性运转的基本保证,13年来延续至今。
二是发展循环经济,力求两个效益。古人早就预言,“腐朽化神奇。”西方哲人说,“世界上没有废物,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经13年努力,重庆环卫集团运用循环经济理论,秉承生态(文明)、智慧(城市)、科技(环卫)、安全(底线)的理念,不断完善固废产业链,不断扩大对固体废物的处理范围,延伸固废产业链末端,形成了从垃圾收集到运输、从垃圾处理到综合利用的完整产业链,年处理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水上垃圾、园林垃圾、果蔬垃圾、污泥等各类固废400多万吨,年产电力1500万度,年产生物柴油2500吨,年减排二氧化碳21.6万吨,年产再生建筑材料(透水砖)104万平方米,不仅有力遏制了它们对市民身心健康的危害,而且产生了不菲的经济效益。
三是采用PPP投融资模式建设运营。随着形势的发展,特别是五大功能区统筹规划、统一布局固废处理方式的推进,固废产业链延伸到“一圈”以外的“两翼”,甚至延伸到外省市,采取多元化、多方式、多渠道融资投资、合作就成为必然。近年,市政环卫领域PPP投融资模式应运而生。PPP投融资模式改革的核心是:对于市场和政府一起干的“中间地带”,把某些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项目交给市场,让社会投资者或企业来做,政府或使用者则持续购买公共服务,找准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的利益结合点和平衡度,使二者能够相容、互利、共赢。为此,重庆环卫集团已与相关区县密切合作,在全市五大功能区内普遍推行PPP投融资模式改革,建设运营大中型环卫基础设施,促进生态城市建设快速、良性发展。
2014年9月,重庆环卫集团与巴南区政府合作,在全市环卫领域率先行试点PPP模式改革。市环卫集团组建项目公司负责巴南区餐厨垃圾收运,巴南区政府直接购买公共服务。目前试点成效显著,餐厨垃圾收运量节节攀升,增长率达到50%以上。同时,巴南区财政每年支出也相应减少,极大缓解了地方财政压力。此外,重庆环卫集团还与黔江区按照PPP模式,合作建设餐厨垃圾处理厂,计划于2015年内完成主体工程。
此外,重庆环卫集团还将根据重庆五大功能区布局特点和要求,发挥环卫集团在资金、技术、设备、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深入推进PPP投融资模式改革,于近中期建成3座餐厨垃圾处理厂、7座餐厨垃圾中转站以及7座区县片区餐厨垃圾处理中心,实现全市五大功能区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置及资源化利用全覆盖。
四是积极建立生活垃圾异地补偿机制和垃圾分类激励机制。为减少环卫基础设施选址落地阻力、减少社会矛盾、推动五大功能区和谐发展,重庆环卫集团正积极推动我市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合理协调地区间利益关系,构建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补偿制度的基本原则是“谁输出,谁补偿,谁输入,谁受偿”。生活垃圾输出区缴纳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生态补偿费。生态补偿费资金征收主体为市财政局,缴纳主体为各区(县)政府。生态补偿资金主要用途:一是补助垃圾输入区;二是补偿市级生活垃圾中转站、处理场的建设;三是用于市级中转站补偿和生活垃圾分类补偿。
综上所述:固废产业链的形成,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度正不断提高,特别是有助于最大程度破解“垃圾围城”的危局,实现天蓝、地洁、草绿的城市生态;有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垃圾变废为宝、资源化利用,创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助于延伸和完善环环紧扣、相互给力的生态链,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人文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