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蚯蚓堆肥技术,厨余垃圾处理费用从每吨310元降至64元,下降了79.3%;蚯蚓堆肥把厨余垃圾转化为优质有机肥,让迟菜心每亩增产350千克……
新快报记者昨日获悉,10月14日 -16日,以中国区总冠军身份代表中国参赛的暨南大学创行团队,在2015年南非创行创新公益世界杯赛上获得三等奖。他们带去的“绿动未来”项目,利用蚯蚓堆肥的方法实现了厨余垃圾资源化循环再利用。目前,这一技术已经得到应用推广,并推出了农政企三方合作模式。
目前,广州每日产生的生活垃圾超过1.4万吨,其中7000吨为厨余垃圾。厨余垃圾被认为是垃圾处理的关键和难点,大量的厨余垃圾最后只能焚烧或是填埋,大量的污染物使土地的养分逐渐流失,重金属含量增加,对环境造成极大污染。怎么办?
由暨大国际学院、生命与科学技术学院、理工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等院系的学生组成的“绿动未来”团队的成员,在经过一番查阅资料和咨询专家后决定,尝试启动利用蚯蚓吞食厨余垃圾并产出有机肥的项目计划。但当时国内此前还没有这方面的尝试,到底该用什么蚯蚓,成了第一道难题。
为了找出合适的品种,团队成员们从养不同的蚯蚓开始,在学校北门专门找了合适的地点,养蚯蚓记录不同品种的生长状况。可他们发现,广东本地的蚯蚓消化能力都比较弱,对厨余垃圾的转化率不高。团队经多次的实验后发现了理想的品种——来自日本的大平2号蚯蚓。
为了求证蚯蚓堆肥把厨余垃圾转化为优质有机肥的效果,团队在兴丰村开始了实验。但第一车在学校食堂收集到的厨余垃圾,就因气味儿太难闻而被村民挡了回来。这一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项目也几近中止。
“有些处理技术效果不佳,有些则成本太高,多次商讨和实验后,我们开始思考从气味的来源入手。”团队成员罗雪飞说道。因气味的来源主要是厨余垃圾中的油盐成分,他们决定使用预处理机将垃圾中的固体和液体尽量分离。脱水脱油脱盐之后,蚯蚓对厨余垃圾的处理量由一开始28%提高至92%,而且难闻的气味也大大降低。目前,一公斤蚯蚓一天能够处理一公斤的垃圾,并产出温和干净的肥料。
实验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绿动未来”团队也开始了着手技术的应用推广工作。由于蚯蚓堆肥技术可以降低厨余垃圾处理成本并提高处理效率,增城区城管局与他们达成了3个月的协议,协助他们进行试点工作。
团队成员王心怡说道,“经济收益只是一方面,有机肥还能改造土壤,提高农作物的品质,促进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获奖归来后,团队成员更想推广该技术,“目前我们可通过蚯蚓买卖赚取一部分的差价,我们也在申请专利,希望将蚯蚓堆肥技术推广到更多地区。如果可行的话,我们还打算进一步建立商业化公司,实现商业化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