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新规划出台要求5年内年均减少土壤流失8亿吨

   2015-11-03 每日经济新闻 3080
核心提示:首部国家级水土保持规划获批。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原则同意《全国水土保持规划

首部国家级水土保持规划获批。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原则同意《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我国首部国家级水土保持规划。

据了解,《规划》是水土流失防治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蓝图和重要依据。《规划》要求,到2020年,全国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2万平方公里,年均减少土壤流失量8亿吨。

记者了解到,作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保持领域国家级规划的缺失一直是行业热议的焦点,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水土保持或将进入新时代。

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三成

水土流失对于耕地、生态等造成巨大损害,已成为不得不关注的问题。

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司长刘震说,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显示,我国水土流失面积294.9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0.72%。可以说,我们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数据显示,因水土流失,全国年均损失耕地100万亩,黄土高原严重区每年流失表土1厘米以上,东北黑土地变薄,一些地方的黑土层流失殆尽。其中,水利部2010年至2012年开展的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显示,东北黑土区侵蚀沟道已达295663条。

刘震说,水土流失是当前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大规模开发建设是导致人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告诉记者,整体来看,中国水土流失问题非常突出,最主要的是和植被破坏严重有关,尤其在一些山区,植被一旦被破坏后,水土流失就会非常严重。

实际上,早在2009年初,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就曾公开表示,中国每年因水土流失损失耕地约100万亩。“十五”期间,每年因生产建设活动新增的水土流失面积超过1.5万平方公里,增加的水土流失量超过3亿吨。

水土流失的问题突出,水土保持的形势紧迫。为此,刘震介绍,水利部会同有关部门,历经4年,“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编制完成这个国家级《全国水土保持规划》。

《规划》明确治理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全国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2万平方公里,年均减少土壤流失量8亿吨;到2030年,建成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全国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4万平方公里,年均减少土壤流失量15亿吨。

划分23预防区17治理区

《规划》要求,要以全国水土保持区划为基础,全面实施预防保护,重点加强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地和水蚀风蚀交错区水土流失预防,充分发挥自然修复作用;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综合治理,加强重点区域、坡耕地和侵蚀沟水土流失治理。

据了解,《规划》划分了23个国家级重点预防区和17个重点治理区。重点预防区分三类,其中,重要江河源头区涉及长江、黄河等32条江河;重要水源地,包括丹江口库区、密云水库等87个水源地;水蚀风蚀交错区,将实施大面积封禁治理,减少风沙危害,保障区域农牧业生产。

同时,根据《规划》确定,在重点治理区,近期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7.64万平方公里;通过坡耕地改梯田,治理面积160万公顷;在东北黑土区、西北黄土高原、西南岩溶区等水土流失相对严重地区,综合治理侵蚀沟4.62万条,减少入河泥沙,还将在全国建设一批具有推广带动效应的示范区,提升治理水平和效益。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水土流失面积的基数较大,但是,近年来,水土流失治理也在不断提速。

今年3月,水利部副部长刘宁在2015年水土保持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2014年全国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4万平方公里,改造坡耕地400万亩,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300多条。同时要求,要确保2015年全国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5万平方公里以上,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400万亩的目标任务。

同时,水利部的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投入98.63亿元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累计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3.02万平方公里。而水利部对“十二五”定的目标是,到2015年,我国将确保实现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5万平方公里。

马军介绍,这些年,水土流失治理的力度在不断加大,在植树造林方面作了很多努力,包括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