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ABB集团:政府是如何推动“机器人谷”改善生产效率的?

   2015-11-03 澎湃新闻网(上海)2480
核心提示:写在前面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第二十七次会议于11月1日上午9时在上海世博园世博中心开幕。本次市长咨询会的主题是:加快建设具有全球

写在前面

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第二十七次会议于11月1日上午9时在上海世博园世博中心开幕。

本次市长咨询会的主题是:“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在当天会议上,上海市市长杨雄作主题报告。杨雄说,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上海今后一个时期的奋斗目标。

参会企业家对上海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确立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目标表示赞赏,并结合所在领域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ABB集团CEO史毕福认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上海安全可以继续引领创新发展。通常来说,大型行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所带来的效果最为明显,因此,中国需要挖掘制造业的巨大潜力。

同时,他还介绍了由瑞典政府资助的“机器人谷项目”,希望能为上海通过创新提升生产效率和支持产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以下为史毕福观点全文:

ABB曾参与的“机器人谷”(Robotdalen)项目。文内图来自Robotdalen官网

引言中国的发展模式在过去30多年里已取得巨大成功,这期间将近7亿人口脱贫,1同时,国家与成熟经济体间的差距也显著缩小。然而,未来10年,生育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将使中国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阻碍中国进一步缩小与发达经济体间的差距。随着劳动人口减少及劳动成本上升,如果要维持现有生活标准,就必须提高每一位工人对GDP的贡献。因此,中国发展创新型经济,需要关注那些可以通过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以及更好地满足客户与终端用户的需求从而提升生产效率的创新领域。这需要政府不仅鼓励新的想法,也要能够有能力将想法变为有形的、有附加值的产品、流程、服务和组织模式。

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上海完全有能力通过各种创新来提升生产效率,并在此过程中为全国树立一个发展模式的榜样。而作为一家具有高附加值的技术公司,ABB早年便落户上海并在本地拥有强大研发能力,本论文将通过ABB的自身经验为上海实现这一目标提供建议,同时附上我们在瑞典的一个成功创新案例分析供参考。

1.把知识转化为生产效率

1.1增加人才储备,培育人才“生态系统”

许多国家通过采纳旨在改变产业结构的产业政策来提升整体经济的生产效率。通常来说,这一做法包含鼓励支持那些具有高生产效率的行业,同时淘汰那些生产效率较低的行业。然而,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一项研究表明,由于具有高生产效率的行业在整个经济中只占很小一部分,这些政策通常无法达到预期结果。麦肯锡认为,在大多数国家,提高所有行业的生产效率是提高整体生产效率的唯一方式。

对中国这样以制造业为基础的经济体来说,政策制定者的当务之急是提升制造业的生产效率。中国政府已经行动,并于今年早些时候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和目标。该计划聚焦将对提升中国全球竞争力起决定性作用的十大工业领域,同时,强调将通过互联网应用和质量为先的方针来发展更环保、更智能的制造业。

如果把《中国制造2025》涉及领域的专利数作为指标,贯彻落实这一战略的技术基础已经成熟。最近,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对所有与德国所提出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4.0)基础技术相关的中国专利做出分析,指出自2013年起,中国研究人员和发明者共在这一领域申请超过2500项专利,其中875项具有高水准,占比大约35%。这一数据高于同期美国的1065项和德国的441项,凸显中国在这一领域的领先技术知识地位。

虽然以上都是各个国家层面的数据,但毋庸置疑上海处于中国科技创新的前沿。落户上海的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占全国近四分之一,而上海全社会研发投入相当于GDP的比例也已由2010年的2.8%上升到2014年的3.6%。这一比例远高于2.1%的全国平均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水平。2014年研发经费总额中,企业占比约为三分之二。

但是在本土公司对新技术的采用方面,中国与主要市场仍有差距。自动化和数字技术对大约一半的中小型中国公司来说还很陌。这可能也是中国公司在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道路上最大的挑战。 在任何国家,跨国企业通常比本土企业更具创新能力,生产效率也更高,因此,在这方面他们可以与本土企业进行合作,帮助他们变得更强大。有一个例子来自于我们2006年在上海落户的ABB全球机器人业务总部:过去ABB机器人业务的压力传感器供应一直由一家美国公司垄断,后来我们与一家中国本土供应商合作,取得技术突破,这家供应商开发出的压力传感器只有原来价格的一半。现在,这家本土企业的压力传感器即将安装在ABB机器人上,服务电脑、通讯和消费性电子(3C)行业。

另一个例子是一家位于浙江的ABB机器人供应商。该企业现已发展成为年销售收入达3亿-4亿元人民币的中型民营企业,并加入了ABB机器人中国业务单元正在推广的一项将供应商发展成为战略合作伙伴的计划。在这一计划下,ABB将通过提前分享经营计划和市场预测帮助供应商实现更好的生产经营安排和资源配置。ABB机器人中国业务单元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发展15-20家战略合作伙伴,每个重点产品供应领域发展1-2家。

以上例子阐述了创新产生及通过创新支持经济和生产效率提升所最需要的机制之一,那就是逐步建立一个由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具有专业技能的公司构成的生态系统。

上海政府要做到这一点,最有效的方法是鼓励本土公司采取新技术,并继续对跨国企业敞开大门,为它们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来增强与本地经济的联系。

1.2创建一个吸引人才和思想的城市

1.2.1让研发更有价值

一个旨在鼓励创新的系统不仅应当关注创造性思维和想法,也应当确保当那些想法变为创新技术时是受到充分保护的。如果没有知识产权的保障,不论个人、学术机构、投资者还是企业,都将不会愿意投入时间和资源进行创新。

上海高水平的研发投入及不断增加的注册专利数表明其正致力于成为亚太地区的知识产权中心。2014年,上海全市专利授权总量50488件,同比增长3.7%,其中发明专利11614件,增长9.1%。在这些成绩的基础上,上海市政府可以考虑从两方面着手进一步优化创新质量。首先,上海应当考虑为垃圾专利的授权制定更严格的标准,垃圾专利主要集中在实用新型专利部分,它们破坏了专利的整体质量,同时将企业暴露在投机型诉讼的风险中,从而抬高企业成本。

其次,上海可以继续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上海在这方面已取得成就,比如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曾就一跨国企业诉其前员工侵害技术秘密纠纷一案作出行为保全裁定,禁止该员工泄露任何其从公司服务器上下载的保密信息。这一裁定被认为是中国首次在商业秘密案件中采取的行为禁令措施,彰显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进步。拿ABB来说,我们在上海的研发团队已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全球项目中去,这对人才发展和保留都是相当有益的,上海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将有助于我们保持这种全球研发合作的机制。

1.2.2打造更加宜居的城市

20多年来,上海一直是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年均人口增速在10%

以上。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副作用,比如高昂的生活成本。2014年,在经济学人智库评选的全球生活费用最高城市排行榜中,上海排名21,位居中国大陆榜首,生活成本堪比那些全球最贵的城市——虽然低于新加坡、巴黎和奥斯陆(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前三名),但远高于纽约。  如此高昂的生活成本导致上海对年轻人才的吸引力减少,而这些人正是上海打造科创中心所亟需的。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袁志彬在2013年的一篇文章中称,全球范围内的创新中心,比如硅谷、波士顿和西雅图,能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它们同时具有富人(比如风险投资者)和“书呆子”。袁志彬建议上海若要成为科创中心,则应当进一步放宽人才落户的要求,培育一个可以接受失败的创业环境,同时不要让金融和贸易这些虚拟经济吸引所有的人才和资金。此外,他说上海的大学应当学习斯坦福大学与企业建立更紧密的联系,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学和研究。

上海人口快速增长的另一个后果是环境污染。据《上海日报》报道,虽然空气质量在2014年大幅提升,但由于汽车尾气排放的增加,2015年起空气质量再次下降。上海已制定了全面的行动计划来应对汽车、燃煤电厂和能源密集型行业的排放,但是要想彻底遏制空气污染,或许上海需要颁布更多措施并加速执行。

提升生活质量及鼓励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一个有效方法是把城市变得更聪明。智能城市可以对建筑、能源、水、废弃物和交通运输等重要城市系统进行监测、优化和控制,而智能城市的建立和运行需要居民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投入与承诺。智能城市这一概念是基于新一代电源控制系统而诞生的,该系统将IT技术融入到电网管理中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效率、电网恢复能力和系统安全性。

许多基础设施解决方案本身就可以实现智能化,比如那些应用于建筑、水、能源、通讯、交通运输和废弃物处理的解决方案。这种由不同服务商主导的自下而上的创新已被成功实行多年,并将继续为满足城市需求扮演重要角色。但是如果这些解决方案是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方式来执行,它们可以在相互协调的基础上满足更广泛的城市愿景。

对上海来说,要达成这些目标,创建一个健康、宜居的城市尤为重要。那些上海创建科创中心亟需的人才有能力选择在其他城市生活,他们也通常对一个城市的环境质量非常看重。上海如要想与全球其他成熟的创新中心争夺人才,就绝不能在环境问题上有所松懈。

2.案例分析:瑞典“机器人谷”

通过政府扶持项目推动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例子不胜枚举,本文的第二部分就将阐述ABB曾有幸参与的位于瑞典,“机器人谷”(Robotdalen)的一个项目。

瑞典一直致力于通过在具体领域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和创新环境以促进区域可持续增长。作为该计划的一部分,瑞典政府旗下的瑞典创新局(Vinnova)于2003年起资助“机器人谷”项目的建设。“机器人谷”位于斯德哥尔摩东部的玛拉湖边,是当时被瑞典创新局选中的三个项目之一,每个项目可在十年内获得每年1000万瑞朗(120万美元)的资助,前提是一半的经费必须投入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研发中。

因此,不同于全球其他以研究为重心的机器人开发中心,“机器人谷”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明确以商业为重心的创新中心。

“机器人谷”拥有一个成功的区域性创新系统所需的众多构成要素,这也是其被瑞典政府选中的原因。机器人谷的主干由ABB、沃尔沃、阿特拉斯·科普柯和伊萨这四家在机器人领域十分活跃的公司组成,同时,机器人谷还拥有众多中小型制造企业,其中不少是工业机器人生产的分包商。

该地区的两所大学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方面的研究与课程。同时,“机器人谷”也积极动员当地各类中介机构为商界和学术界之间的知识转移提供支持。这些中介机构提供从融资、指导、研究到实验室以及展览和会议场所等的各种服务和设施。

虽然与中国的规模,甚至与上海的规模相比,“机器人谷”所取得的成就不算很高,但是对一个人口数不到1000万的国家,这些成就不该被低估。截至2010年,共有16家新企业和16个新产品在机器人谷诞生,这些数字到2015年几乎翻番,分别达到28家新企业和32个新产品。

“机器人谷”不仅在瑞典家喻户晓,而且拥有一定的国际知名度。2009年,GiraffTechnologies公司从硅谷搬迁至“机器人谷”,这一决定对“机器人谷”项目的创始人们来说是一重大成功标志。在“机器人谷”的协助下,Giraff公司不仅获得财政支持,也获得更多来自瑞典各市政当局和护理机构的商机。Giraff开发了一种机器人,它通过与亲属和医护人员之间的互联,可以帮助老人独自在家生活。目前,这款机器人正在多个欧洲国家进行测试。 2012年,日本公司CyberdyneInc.追随Giraff步伐,成为第二家在“机器人谷”落户的国际公司。Cyberdyne目前正在与当地一所大学医院合作临床测试一款其为帮助患者康复开发的机器人服装。

据“机器人谷”总经理ErikLundqvist介绍“机器人谷”在医疗领域的成功可部分归功于瑞典的市、县级政府,它们不仅为项目提供了大部分资金,同时也是“机器人谷”的重要客户。在瑞典,市级政府负责老年人的护理,而县级政府负责医院的运营,因此,这两级政府都有相当强的意愿来与机器人谷”合作,开发相应的技术解决各自面临的问题。

即便如此,据Lundqvist介绍,在学术界、公共部门和私营机构间建立起卓有成效的合作通常需要花上好几年。每一方都需要试着去了解和尊重对方的行为方式,也必须认识到只有当各参与方都能获得他们需要的激励措施时,所有人的参与积极性才会被调动起来。比如,私营企业由商业成功因素驱动,而学术界参与企业研发项目的出发点通常是为其研究论文获取新的材料。Lundqvist还说,当“机器人谷”的董事会少了些赞助方的代表,而多了些拥有对“机器人谷”未来建设相关技能和经验的成员后,各利益相关方间的协同就变得简单多了。

一支国际团队曾在对“机器人谷”评估后总结出其他一些项目成功背后的因素,其中包括集中领导制。机器人谷的集中领导是建立在一个由参与度很高的个人组成的核心小组之上的,他们代表了该地区所有的利益相关方。这其中包括强有力的政治支持。虽然这一组织是非正式的,但很重要的一点是它可以将那些对机器人事业有坚定承诺的人聚到一起,并确保他们可以用有利于新想法和新产品开发的方式进行沟通。

“机器人谷”也因为其对终端用户的需求高度关注而获益,比如前文提及的医疗技术。此外,“机器人谷”还在中小企业中进行了超过200项试验研究,以了解企业在应用新技术对生产流程进行自动化升级时所面临的具体障碍。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播种方法,帮助“机器人谷”迅速找到合适的项目。当项目达到一定数量规模后再行动是一种审慎的做法。

例如,这些试验研究曾发现,固定型机器人在很多中小型企业中并未得到充分利用。为应对这个问题,“机器人谷”帮助一家名为OpiFlex的公司开发了一款移动型机器人,在带给用户更多用途的同时也使他们的投资更有价值。2015年4月,OpiFlex荣膺久负盛名的欧盟委员会企业“创新观察奖”下设的“最具颠覆性的创新”称号。

上述国际专家评估组还认为,机器人谷项目成功的另一个原因是其对宣传和教育的高度重视。通过在当地及瑞典全国范围宣传机器人谷的成功案例不仅提高了公众对项目的认识,也进一步巩固了社会各界对项目的支持力度。同时,一些院校开设的技术和学习课程也保证了长期提供专业技术人才——梅拉达伦大学专门创建了机器人工程学的硕士学位,首届毕业生于2009年毕业。

“机器人谷”项目向我们展示了政府是如何帮助推动那些可以改善生产效率的创新。该项目促进了机器人这一高科技领域的创新,并通过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和驱动投资来重振当地经济。因此,这对上海或许可以提供一种灵感。虽然具体的行动必须确切反映当地实际情况,我们还是基于机器人谷的经验给上海提出如下建议: 1.坚持以市场需求为驱动的研发以确保创新可以帮助提升生产效率。2.充分利用已有优势,明确上海面临的主要挑战,将支持政策集中在那些可以解决挑战的措施上,并制定具体的计划和解决方案。3.充分认识私营企业、学术界、公众等不同参与方的行为方式差异,确保各方都能得到各自所需的激励政策。4.确保领导创新和发展项目的机构是由有真正能力的人所构成。5.支持相关领域的教育活动,广泛宣传项目及项目带来的机会,确保人才和技能储备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在其关于政府政策在经济竞争力和增长中所起作用的研究报告里这样写道:就像任何商业冒险,增长政策是有风险的。世界上没有可以保证成功的方法。“机器人谷”的例子也证明了该报告主要结论的正确性:经验表明政府和私营部门之间的高度交流可以大大提高政策的成功机会。

3.结论

制造业仍然是中国经济的基础。为保持其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以及改善环境质量,中国政府已经推出了一项宏大的十年计划对生产制造进行升级换代。与此同时,国外成熟市场的注意力也已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重回实体经济,竞相提升工业竞争力,特别是德国,已经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计划加速其所称的工业4.0技术的发展。

由于这些因素,《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公布显得尤为及时与必要,但要实现该战略目标,中国仍将面临巨大挑战。由于中国缺少那些可以整合更多先进技术的必要关键技能,中国的制造业整体而言还未完全脱离依赖低成本加工的初级阶段。

上海是中国制造业最发达的地区,自动化与数字技术在这里的渗透率要高于其他国内地区。因此上海具有引领下一阶段中国产业转型的良好条件。瑞典的“机器人谷”项目表明在已有优势上推动创新是一条成功道路,同时,在这一进程中,政府应当在教育方面大力投入,并培养包括跨国企业在内的中间机构帮助新技术实现商业化。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