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过去的一年,见证了中国机器人“爆发”式增长:业内人士称,全国已有40多个“机器人产业园区”,快生快灭之后,保守估计仍有超过2000余家机器人公司,而年初还只有400多家,其实这个数目已超过世界其它国家机器人公司数的总和!
来自市场的信息也佐证了中国机器人的“大跃进”:201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达5.7万台,与2013年的3.6万台同比增长55%,约占全球市场总销量的四分之一,连续两年全球第一,且会在未来3至5年里保持这一地位。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统计,2005-2014年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售量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2.9%,而2004-2013年间是29.8%。预计到2017年,工业、服务和特种机器人的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750亿美元,并带动相关产业上千亿美元的增长,中国将是其中的主要动力。
的确,机器人产业在中国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根据IFR的报告,2013年中国每万名制造业从业人员机器人保有量仅为25台,但世界平均水平为58台,其中韩国396台、日本332台、德国273台。对于机器人应用最多的汽车行业,先进国家的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均己达到1000台/万人,而我国仅为213台/万人。
中国机器人成绩非凡,远景光明,但还是有许多问题必须面对。例如,2013年国内企业仅占我国市场销量的15%左右,今年也只有20%上下,多数产品来自欧日的四家主要机器人公司。除了关键部件等还须依靠国外产品之外,中国机器人企业的另一大短板就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而且后劲不足:日本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有2.2万件专利申请,而中国不及6千,且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以减速器为例,中国申请的26件专利中只有一半有效,其中仅2件为发明专利,而同期国外在华申请了47件中有效的26件全为发明专利。
更为严重的是,我们在机器人系统理念上的创新几乎是空白,处于跟风的地位。国外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除了在传统的机电、传感、规划、协调、控制等方向继续创新之外,目前在人机交互、共同操作、安全机制、软件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特别是以数据驱动为特色的智能技术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发投入,逐步向以云机器人为代表的软件机器人发展,并不断地提出新的机器人理念、概念和设想。如此下去,中国的机器人未来的前景难以乐观。
目前最值得关注是一些地方试图通过语言“创新”、技术投机、市场造势来实现其“机器人产业梦”,结果不但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而且沉迷于消费类的所谓“服务机器人”,其实根本无益于国家制造能力的提升,实质上就是传统消费奢侈品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已,难以持续。更有甚者,有些县城里的机器人产业园,仅有两三家冒牌企业,却宣称产值百亿。如果不加以修正,让人十分担心上世纪50年代末的“炼钢大跃进”再现,造成更大的浪费。
在目前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健康有效地发展中国机器人产业,是一个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人才培养、深入应用、让机器人在产品产业的转型升级中切实发挥作用,是大家公认的正确途径。同时,我们认为,除物理形态的机器人之外,我们应更加注重软件形态的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吸取计算机技术发展过程中重硬件、轻软件所造成的信息技术与产业长期整体落后的惨痛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工业时代的核心技术是工业自动化,物理上的工业机器人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智能时代的核心技术将是知识自动化,因此我们必须从一开始就加快、加强以软件形态为主的知识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以软件机器人的发展促进物理机器人的升级,尽快形成软件和物理形态平行互动的新型“平行机器人”系统,并以此为突破口,使中国机器人技术能够引发下一代机器人的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