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新能源中寻“蓝海”

   2015-11-13 中安在线 2840
核心提示:近日,东北地区陷入重度雾霾。专家分析,煤炭等传统能源造成的污染或是主因。曾经深受雾霾困扰的皖北产煤大市宿州近年来加大新能源综合利用力

近日,东北地区陷入重度雾霾。专家分析,煤炭等传统能源造成的污染或是主因。曾经深受雾霾困扰的皖北产煤大市宿州近年来加大新能源综合利用力度,既改善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又赢得发展后劲。

“宿州上空见到了久违的蓝天,晚上能数着星星了。”今年,许多宿州人在网络上点赞:“宿州蓝”提升了幸福指数。与之相印证的是,省政府办公厅日前公布2014年度环保目标责任考核结果,宿州市在全省各市排名第三。

近年来,宿州市通过风、光、气、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综合利用,不仅有效减少了煤炭等传统能源的污染,促进了生态环境改善,而且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培育了跨越崛起的新引擎,增加了民生事业的新抓手,走进了一片产业“蓝海”。

山顶风生电,山脚光发电荒山荒坡变成“聚宝盆”

在宿州市埇桥区解集乡宣杨村的一座荒山上,记者见到了别样的风光——山顶上,数十个百米高的风车塔一字排开、巍然耸立;山脚下,上千亩的光伏电板金光闪烁、蔚为壮观。这里是目前中国内陆单体最大的在建“风光互补”新能源发电基地,总装机规模600MW,其中风力发电装机容量为200MW,光伏装机容量为400MW,实现了风力和光伏发电优势互补。今年8月,一期工程并网发电,现已发电1000多万千瓦时。“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8亿千瓦时,产值7亿元,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80万吨、二氧化硫2.4万吨、粉尘22万吨,节约标准煤27万吨,相当于每年植树数十万棵。”埇桥区招商局工作人员吕刚详细述说了“风光互补”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宿州市荒山、滩涂和煤矿塌陷区等荒废边际性土地面积广,且荒山多为石质山体,绿化和治理难度大,但它们也是开发风电和光电项目的合适场所。据测算,宿州风力全年有效时数超过1500小时,年平均光照时数2220~2480小时,是全省风力和日照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该市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振兴区域经济、改善能源结构。去年,国内两大风电巨头——中国风电和龙源风电已在埇桥区投资30亿元,建设30万千瓦风电场,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可发电6亿千瓦时,产值5亿元,创税收6000万元。4家大型光伏公司在该区投资达27亿元,150MW光伏电站今年已并网发电,年可发电1.8亿千瓦时,产值1.8亿元,创税收2000多万元。

“在大部分地方,风电和光伏企业不仅需要国家补贴,还要依靠地方政府补贴。埇桥区推动光伏企业进行技术革新,通过风电光电互补、共用并网线路,大大降低了综合成本,已经做到无需地方政府补贴即可实现盈利。”埇桥区招商局局长高坡说,未来几年,这些企业还将进一步降低成本,争取平价上网,增强“绿色发电”的竞争力。

棚上卖电力,棚下搞种养现代农业增加“新引擎”

记者最近走访宿州农村发现,正在规划建设的一种新式大棚引人注目:棚顶搭设光伏电板,棚下发展种植养殖,空中和地面相结合,发电和种养两不误。宿州市紧紧结合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积极探索新能源产业与现代农业综合开发、互促共赢,规划建设一批“农光互补”光伏大棚,不仅能解决新能源产业的用地问题,而且有助于推动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的发展。

今年8月,国内最大的民营能源公司——协鑫新能源公司与埇桥区政府签约,在该区投资10多亿元,建设2000亩40MW高标准“农光互补”光伏大棚项目,计划打造华东地区最大的“农光互补”项目。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1.7亿千瓦时,再加上大棚带来的收益,年产值可达10亿元,可带动周边数千名农户致富。据介绍,大棚建成后,一部分由协鑫新能源公司成立的协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自行管理,公司依托国家农科院进行规划,聘请农技专家管理;另一部分面对种养大户优惠出租,并无偿提供农技支持。由于“农光互补”光伏大棚连片建设,设施完备,设计标准高,租金还低于普通大棚,深受种养大户青睐。

近期,宿州市还选取了10个村庄试点建设“渔光互补”光伏电站,每个站点投入48万元,充分利用废弃砖窑和鱼塘,搭建成片光伏电板,上面发电,下面养鱼,由附近农民优先承租。水产品喜阴不喜阳,鱼塘上方往往需要加盖遮阳板,而光伏电板恰好起到遮阳效果,每亩可省去养殖户上千元成本。养殖业和光伏业相结合,不仅降低了光伏电站用地成本,也有助于增加村级集体经济积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等问题。

瞅准光伏电站的旅游前景,宿州市还着手引入相关企业,依托“农光互补”“渔光互补”项目,发展休闲垂钓和农家乐,在全省率先开发以新能源为卖点的特色观光农业。

农户不掏钱,每年享“红利”“光伏扶贫”引入新思路

农家屋顶不仅能遮风挡雨,还可改造为小型光伏电站,农户只需花少量改造费用即可获得持续的发电收益。如今,许多贫困农民正借助光伏扶贫项目脱贫致富。今年,宿州市极积探索政府与企业合作投资,由企业帮助农民统一建设光伏电站,让贫困户分文不掏,每年还坐享“红利”。

“"光伏扶贫"是深受群众欢迎的扶贫项目,但在具体实施中存在诸多瓶颈。”宿州市招商部门一位人士说,一个装机容量3000瓦的小型户用光伏电站造价约为2.4万元,按照有关政策,国家、省市和贫困户各拿三分之一,但一些贫困户拿不出资金;户用光伏电站对贫困户房屋的承重有一定要求,维护上有一定门槛,发电安全和发电收益也因户而异;贫困户脱贫致富以后,建在其屋顶的光伏电站需移交其他贫困户,但实际可操作性较差。综合这些因素,宿州市一些地区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不再分散建设户用电站,而是与上规模的光伏企业合作投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运营、统一收益,实现企业、政府、贫困户三方共赢。

按原先的方式,贫困户将屋顶改造成电站,需一次投资8000元,正常情况下每年可获约3000元的预期收益,而现在这笔费用由企业承担,农民不掏分文,还可从企业获得每年3000元固定收益。当贫困户实现脱贫后,收益可转至新确定的贫困户。不仅如此,这种新的运作方式也让政府的扶贫资金实现了保值增值。过去,地方政府在光伏扶贫项目中,一次性投入金额巨大的配套资金,往往效果不佳。今年起,埇桥区政府将这些扶贫资金入股光伏企业,企业按协议规定,一方面保证一定数量的贫困户脱贫,一方面按政府的出资比例给予分红,让政府扶贫资金实现“滚雪球”。

为抢占新能源产业发展制高点,打造全省新能源应用示范基地,宿州市成立了产业推进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重大问题,建立县处级干部包保项目制度,对企业进行“保姆式、管家式、顾问式”服务,新能源企业纷至沓来。今年9月,宿州首批新能源汽车在宿马园区下线;总投资5亿元的泗县新能源设备制造产业园正在建设中;众多垃圾发电厂、生物质能发电厂、水泥固弃物发电厂纷纷落户,正在形成新能源产业集聚的良好态势。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