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力量正引领当代中国跨入崭新的航程!
在深圳特区中轴,龙华新区,因时而动,创新之力也正为这座产业大区开启新的旅程。
过去的近4载春秋,在“产业优先”战略牵引下,龙华新区构建起“源头创新、政策引领、创新服务、园区再造”等一整套科技创新支持体系。截至2014年底,新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527家,全市排名第四,相比新区成立前新增388家,增长近3倍。
“把‘创新驱动’打造成龙华一张新的城市名片”,今年6月,新区召开建区以来首次创新大会,位于深圳城市中心的这片土地,在4年衔枚疾进后,创新驱动再出发。
关键词1 源头创新
引进科研机构和高端人才充实创新源头
作为后起之秀,龙华新区先天缺乏高校、科研院所,源头创新力量薄弱。
基于这一区情,新区从产业政策、资金扶持、产业空间等方面,大力支持新型科研机构落户新区,支持区内行业龙头、园区与高层次人才团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
如今,武汉大学正在推进新区民生信息化工程、细胞生物技术项目实施,华中科技大学也计划在新区组建3D打印实验室。
最值得关注的是,今年6月底,新区召开建区以来首次创新大会,主题即着眼于“加快推进源头创新,大力推动创新成果转化”,新区与全国智能机器人创新联盟及深圳市未来产业促进会分别签订合作协议,其中,后者落户新区,协助推动未来产业在新区布局,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开展产业发展研究、政府决策咨询、人才培养与交流等产业服务工作。
关键词2 政策引领
今后每年至少投入6亿元创新专项资金
基于制度创新建立创新政策体系,无疑将激励和引导企业成功构建与有效运行一个自我循环、自我平衡、自我修复、自我净化的创新生态系统。
建区三载,新区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1+7”产业政策体系。今年,新区对现有各类产业政策资金进行整合,首期投入10亿元,此后每年投入不少于6亿元创新专项资金,用于创新项目引导、创新载体建设、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等。
最值得关注的是,针对研发机构引进、创新团队配套、创新载体建设等重点项目,新区制定了全市各区中最高的扶持标准。据统计,新区科技创新专项资金三年累计资助金额2.89亿元,资助企业810家次。
关键词3 市区联动
集聚深圳优质资源助力龙华创新驱动
对于新区来说,对接深圳的创新资源,融入深圳创新生态圈,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一环。
去年9月,新区管委会与深圳市科技创新委正式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一系列市区联动举措在龙华次第落地,深圳市高端优质的创新资源开始向龙华加速聚集。
——第16届高交会上,由龙华新区参与组建的深圳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深圳市3D打印产业创新和标准联盟两个市级联盟,以及龙华新区标准和知识产权联盟、龙华新区产业创新促进会两个区级联盟和协会,正式落户新区。
——今年4月初,深圳市软件园龙华分园在宝能科技园揭牌,已备案入驻企业42家,其中挂牌新三板企业5家,省、市创新创业团队3个,市孔雀计划人才1名。
——今年4月25日,新区与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市投资推广署联合主办的智能机器人与手机智能制造高峰论坛暨深圳市智能机器人产业园授牌仪式在龙华新区银星高科技工业园举行。
关键词4 空间保障
每年新增产业用房100万㎡
于2011年底建区的龙华新区,在产业发展优先战略牵引下,产业转型升级势头迅猛,然而,由于产业用地和产业用房不足,优质企业和项目难以落地。空间资源紧约束已成为阻碍龙华新区打造产业强区的关键因素。
“像保护基本生态控制线一样保护产业空间”,今年5月,新区正式出炉《关于进一步加强空间保障促进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确保到2020年,全社会产业用房规模达到4000万平方米,其中,每年新增产业用房100万平方米,累计新增产业用房1000万平方米……”
意见中,新区率先提出实施产业发展空间管制区,借鉴深圳基本生态控制线与法定图则的经验,实行产业发展空间管制制度,严格控制管制区内现状和规划的产业用地功能调整为其他用地功能。
立足于差异化满足优质企业用房需求,实施“产业保障房”战略,通过投资建设、向市场购买、租赁,通过新出让用地、城市更新、提高容积率等项目配建,通过引进社会资本以PPP等形式投资、建设、运营等方式,多渠道筹集涵盖总部、生产、研发、运营等多功能的政策性产业用房。
关键词5 科技服务
内培外引构建创新支持体系
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是新常态下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和新引擎。
作为新建区,科技创新服务是龙华的先天短板之一。有鉴于此,建区至今,新区致力于引进和培育科技服务机构,构建完善的创新服务体系。
其一,与区外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开展合作,对接区内科技企业创新需求。目前已与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华鼎科技发展研究院、前景科技创新研究院、高新技术产业协会、新材料行业协会、科技中介同业公会等合作,开展产学研、课题研究、培训、统计、科技项目监理等专业服务工作。
其二,借助深圳市新材料协会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赛欣瑞科技创新中心等服务机构,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积极开展中小企业特色与专业服务。
其三,支持行业协会、产业联盟与政府相关部门、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沟通机制,举办政策扶持、创新发展等主题讲座,整合资源开展投资推广、招商引资,大力引进成长性好、附加值高的行业领军企业。
1、龙华创新家底扫描
★创新主体数量增3倍
截至2014年底,新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527家,全市排名第四,相比新区成立前新增388家,增长近3倍。
2015年,新区230家企业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初审,数量居全市第三。
2015年前三季度,新区专利授权总量5162件,占全市10.25%,同比增长45.61%。发明授权766件,在全市各区排名第四。新区专利申请总量7535件,占全市9.72%,同比增长67.52%。截至2015年8月,有效发明专利数量7480件。
★领军型企业人才集聚
三年来,新区累计引进“诺贝尔奖”专家1名,外籍院士2名,国家“千人计划”10名,广东省“珠江计划”4名,深圳市“孔雀计划”34人,省市海内外高层次专业人才282人,创新创业团队10个,团队数量在全市排名第二。其中广东省团队5个、深圳市“孔雀计划”团队6个。新区拥有博士后工作站1个,博士后创新基地3个。
2、“七个一”打造龙华创新新引擎
★ 通过集合创新产业服务、创新创业人才服务、创新金融服务、创新成果转化服务、展示与交易、知识产权保护等功能,打造一流的综合性区域创新服务平台。
★ 完善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经费分配和成果评价机制,形成一套创新扶持政策。
★ 投入一笔创新专项资金,2015年首期投入10亿元,以后每年投入不少于6亿元创新专项资金。
★ 注重强化激励机制,加快建设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 编织一张创新要素网络,建立涵盖创新人才网、创新技术网、创客交流网、创新金融网等若干子网的互联创新网络,汇聚深圳、全国,乃至全球创新要素。
★ 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构建一个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
★ 以留仙大道和轨道五号线为轴线,积极对接西丽大学城科研教育机构,打造一条创新产业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