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姆舍河是德国西部的一条河流,超过一个世纪以来,它也从原本清澈见底的莱茵河支流变成了欧洲最大的“露天排污道”。环保意识的觉醒,德国人在这个昔日的工业重镇开展了名为“后工业景观”的项目,将废弃的工业设施改造成艺术区或直接融入生活区。然而如何处理整条埃姆舍河,还其自然本色,是个棘手的难题。他们这些年正着手一项庞大复杂的“复活”工程:首先净化严重污染的河水,沿河新建超现代的地下排水系统,该系统用上了先进的“污水电梯”和清理机器人。
(一)水环境问题
埃姆舍河全长约70公里,位于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鲁尔工业区,是莱茵河的一条支流;其流域面积865平方公里,流域内约有230万人,是欧洲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该流域煤炭开采量大,导致地面沉降,致使河床遭到严重破坏,出现河流改道、堵塞甚至河水倒流的情况。19世纪下半叶起,鲁尔工业区的大量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直排入河,河水遭受严重污染,曾是欧洲最脏的河流之一。
德国鲁尔区的工业辉煌史可以追溯到150年前的“煤矿年代”。50万矿工衣衫褴褛、满面尘灰,冒着生命危险钻入越来越深的煤层,靠着双手将煤炭运出。那时,这句宿命论的话是矿工的箴言:矿镐让你有饭吃,也会随时拿你命。 如今,手工采矿业早已破产,这里绝大多数的矿井已经被关闭。
鲁尔区变成了工业“铁锈地带”,埃姆舍河也在遭受了严重污染之后臭气熏天。十多年前,一个污水净化机构——“埃姆舍协会”开始致力于这条河的河流治理工作。59岁的Stemplewski是该机构的负责人,他带领着1500号人,想方设法把埃姆舍河中的污染成分全部清除出去。这是个巨大的挑战。
过度采煤让地下土层变成蜂窝状
埃姆舍河流经老工业区的河段长80公里。屠宰场直接将动物内脏倒入河里,不远处的炼钢厂没日没夜地向河里排入重金属污染物,再加上居民区人们的排泄物,这里成了欧洲最大的“露天排污道”。
埃姆舍河的悲剧背后是整个铁锈地带的悲剧。过去过度开采煤矿使得鲁尔区大部分地区的地表下沉,地下的土层也被一条条矿道钻成蜂窝状,结构极不稳定,无法建设地下排污道。无奈,19世纪时,政府只好选择了埃姆舍河充当露天排污道。
1901年,盖尔森基兴市暴发大规模斑疹伤寒流行病,病魔夺去了200条生命。医生警告,“埃姆舍河河水被污染变黑,原因主要是煤灰被大量倾倒入河所致。流过城市和农田的河水变得浓稠,插入河水的棍子甚至能直立不倒。”医生们怀疑,流行病的源头就是被污染的河水。
不过,从那以后,情况没有任何好转。曾经一度,埃姆舍河被用带刺的铁丝网围上,用专家的话说,那里成了“无人区”。
当地居民随手往河里丢塑料袋等垃圾的场面早已见怪不怪,有的甚至往河里投入废旧的沙发和雨伞。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偶尔有尸体在河上漂过。那是失足落水的小孩和大人们。即便是有水性的捕捞人有时也难于幸免,淹死在河里。
(二)治理思路与措施
一是雨污分流改造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流域内城市历史悠久,排水管网基本实行雨污合流。因此,一方面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将城市污水和重度污染的河水输送至两家大型污水处理厂净化处理,减少污染直排现象。另一方面建设雨水处理设施,单独处理初期雨水。此外,还建设了大量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人工湿地以及雨水净化厂,全面削减入河污染物总量。
二是采取“污水电梯”、绿色堤岸、河道治理等措施修复河道。“污水电梯”是指在地下45米深处建设提升泵站,把河床内历史积存的大量垃圾及浓稠污水送到地表,分别进行处理处置。绿色堤岸是指在河道两边种植大量绿植并设置防护带,既改善河流水质又改善河道景观。河道治理是指配合景观与污水处理效果,拓宽、加固清理好的河床,并在两岸设置雨水、洪水蓄滞池。
三是统筹管理水环境水资源。为加强河流治污工作,当地政府、煤矿和工业界代表,于1899 年成立了德国第一个流域管理机构,即“埃姆舍河治理协会”,独立调配水资源,统筹管理排水、污水处理及相关水质,专职负责干流及支流的污染治理。治理资金60%来源于各级政府收取的污水处理费,40%由煤矿和其他企业承担。
用高科技还原河流的自然本色
而今,环保意识的觉醒和先进的科技让人们有可能摆脱充满恶臭和梦魇的过往。柏林墙倒塌之后不久,1990年,德国19省的官员和大量公司负责人齐聚一堂,商讨建立“埃姆舍协会”并起草了治理埃姆舍河的计划:使用高科技清除河上的垃圾,还原其自然本色。
埃姆舍河上游的15公里水域恢复了从前的清澈。生物学家还在其中放养了用于实验的淡水虾和螺。工人们需要在沿河的地下安装直径3米的排污管,管道长达50公里。这条管道的首要功能是将重度污染的河水输送到几个污水处理厂。
(三)治理效果
河流治理工程预算为45亿欧元,已实施了部分工程,预计还需几十年时间才能完工。目前,流经多特蒙德市的区域已恢复自然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