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供暖季后,各地雾霾天气频发,导致烧煤再次被置于“舌尖之上”。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与住建部联合印发《余热暖民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要充分回收低品位余热资源用于供暖,以减少煤炭消耗,改善空气质量。
当余热碰上供暖,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牵手”过程中,又会遇到哪些困难?
余热与供暖是天作之合
余热,主要是指生产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可被利用的热能。比如,冶金炉、加热炉排放的高温烟气,以及工艺设备的冷却水等,都含有热能,可供提取利用。
《方案》显示,仅我国北方地区电力、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石化等行业,大约每年就有相当于3亿吨标准煤的低品位余热资源未能得到利用,白白浪费掉。
“就拿火电厂来说,资源利用率其实不高,大量余热通过烟气与循环水散失到环境中。但也正因如此,火电厂在余热利用方面具备较显著的优势。”神华集团所属一家火力发电企业有关人士告诉记者。
在电力、钢铁、冶金等行业坐拥“宝山”的同时,供暖正面临种种问题。
《方案》显示,去年我国北方地区城镇采暖面积达120亿平方米,其中城镇集中供热面积为71亿平方米;采暖用能超过1.8亿吨标准煤,其中燃煤约占90%。采暖不仅消耗了大量能源,还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是北方地区冬季雾霾的主要成因之一。
由此来看,余热与供暖实属天作之合。
《方案》明确,实施余热暖民工程,推进具备条件的地区集中回收利用低品位余热资源用于供暖,可以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煤炭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
5年后要替代煤5000万吨
据记者了解,近几年,北方地区部分城市已经探索开展了余热回收用于城镇供暖的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工业低品位余热供暖的热源成本远低于燃煤和天然气供暖,在经济和技术上均具有较好的可行性。一些火电厂对此已有尝试。”上述神华集团有关人士告诉记者。
4年前,山东章丘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决定启动余热利用项目,今年项目首次投用,可为城区提供600万平方米的供暖能力。“明年底工程全部完工后,供暖能力将达到1500万平方米,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46.85万吨。”该公司有关人士告诉记者。
在距离章丘不远的平阴,孔村镇成为该县唯一一个实现集中供暖的乡镇。受益于8家炭素企业产生的余热,从11月10日起,镇上的群众开始享受到集中供暖带来的便利与舒适。
“听说孔村镇供暖的价格是每平方米13块钱,比县城低了4块钱,相当便宜。”国网平阴县供电公司有关人士告诉记者。
据悉,除山东外,河北、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均已出现余热供暖项目,余热资源涉及高炉冲渣水、含油污水、低温循环水、浓硫酸、蒸汽等。
《方案》确立的目标是,选择150个示范市(县、区),探索建立余热供暖的经济范式、典型模式,不断改革和完善城镇供暖的政策机制和制度保障。到2020年,通过实施余热暖民工程,替代燃煤供暖面积20亿平方米以上,减少供暖用原煤5000万吨以上。
余热供暖面临哪些难题
尽管余热供暖优势显著,极具推广价值,但如果不解决好以下问题,可能也仅仅是“看上去很美”。
首先,相关技术有待进步。如何提取余热,目前还存在一些技术瓶颈。
“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是,余热的回收不够充分,依然有很大一部分无法得到有效利用。”上述神华集团有关人士告诉记者,电厂、钢厂、冶炼厂等热源一般都处于较为偏远的地方,如何将热量尽可能低损耗、高效率、远距离地输送到城市小区,也是一个棘手问题。
其次,让“非专业”的电厂、钢厂等企业,为居民供暖,可以称得上是“跨界,协调工作难做。这些热源集中在工业领域,但需求方一般是居民小区,二者在管理上并不隶属于统一的部门,必须跨行业协调,往往需要政府出面。一些开展有余热供暖业务的企业认为,现阶段,这是对余热暖民工程的实施有所制约的地方。
再次,余热供暖能否确保安全、稳定、可持续,要打个问号。比如,现在钢厂经营困难,若在供暖后倒闭,那么可能就会给居民带来大麻烦;而电厂要是在冬季削减发电量,那么所能提供的热量自然也会随之减少。
对此《方案》有规定,城镇供暖涉及民生,余热暖民工程必须把保障安全稳定运行放在首位。实施余热暖民工程的地区,余热热源供应单位要满足经营状况稳定、资信良好等条件;供热系统必须协调配置相应的备用热源和调峰热源,保证供热系统安全稳定可靠。
最后,余热供暖是个系统工程,光有热源还不行,配套设施必须同步建设。
而敷设供热管线、建造换热站等,具有初期投资大、回收期长等特点,能否及时找到投资方相当关键。对此《方案》也明确提出,鼓励通过改革供热体制、创新投融资和运营模式,推动余热暖民工程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