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双十一”,你买了什么?有的答案或许会出人意料:扫地机器人。
一款扫地机器人,以两亿元的成交额进入天猫网上家电销售前10名,标志着扫地机器人作为一款服务机器人,已进入千家万户。
而在这之前,工业机器人已经在浙江、广东等一些制造企业广泛应用。许多人担忧:机器人是否能取代人类、抢走真人的饭碗?
“机器换人” 成新气象
在工业生产方面,机器人一直拥有工人无法企及的优势,这不仅体现在作业的高效率、高精度、 高可靠性方面,在耐疲劳、连续作业等方面也明显优于人工。据统计,2014年,工业机器人全球销量达22.5万台,其中中国销量约5.6万台,约占全球销量的1/4;2015年,中国机器人产业呈“爆发”式增长,全国已有40多个机器人产业园区,共有超过2000余家机器人公司,已超过世界其他国家机器人公司数的总和。
中科院自动化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飞跃表示,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前景很大,速度很快。“机器人产业对整个工业产业的升级换代会起到关键作用。没有一个国家, 有我们这么大的市场。没有一个国家,机器人的增长速度像我们这么快。”
人社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所长郑东亮认为,“机器换人” 与我国劳动力供需现状分不开。近年来, 由于我国人口红利逐渐丧失,工人薪酬上涨,人口成本也随着上升,导致企业成本增加,利润减少, 因此,部分生产制造类企业选择用机器替代人工。
目前,全球机器人市场主要以工业机器人为主,占市场份额的80%。但从未来趋势看,服务机器人将成为热点。更多的像康复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服务型机器人已开始在服务型岗位上工作。
“机器换人” 释放积极就业信号
机器人对就业会造成什么影响?对此,郑东亮表示,很难用就业数量去评价 “机器换人”这种现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现在很多地方政府都支持‘机器换人’,因为‘机器换人’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还会带来岗位的流动。一些岗位,由于其高危性和单一性,是很难留得住人的。要想留住人,必须要作出相应改造。” 郑东亮说,‘机器换人’,一方面通过替代劳工,改善了普通工人的岗位环境; 另一方面通过岗位流动,使得一些工人转移到了其他岗位中,这对他们的岗位环境来说又是一个很大的提升。“机器换人”对就业来说,无疑释放出了一个积极的信号。 王飞跃表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只会升华人类的工作能力,而不是替代。“机器人产业对于整个工业产业的升级换代会起到关键作用。多功能用途是机器人的最大优势。如果机器人的功能全部聚合化,会对保护环境、资源再循环起到很大帮助。机器人所要代替的,是人不愿意去做的,对人的体力、精力、心力消耗大的工作。”
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陈宇认为,机器人冲击的不是就业市场规模,而是就业市场结构。“机器人所占领的岗位,绝大多数都是简单的、规范性的、程序性的、工具型的劳动,另外还有一些高危的、有害的行业。这些行业不管劳动力是否紧张,都会对就业有影响。对于劳动者有危害的工作,最终就是要实现 ‘机器换人’。”
“由于目前人工智能和智慧机器发展的水平还不太高,仍然有大量的不容易被机器所取代的岗位存在。而且,现在的机器包括智能机器,一般仍需要大量的维护和管理人员,所以,机器的出现虽然消灭了一些岗位, 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岗位。不过,这些岗位对员工的综合素质要求也会比较高。所以,提高员工素质、技能和能力,加强新型岗位培训,是当务之急。”陈宇说。
培养更多专业人才
机器人是衡量现代科技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抢占智能社会发展先机的战略领域。 但事实上,在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制造业,市场对机器人相关领域人才的需求会更大。围绕着机器人, 培养更多专业人才也成为重中之重。
王飞跃认为,机器人应用需要机器人专业知识、 一般学科知识与特定领域知识的深度融合,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企业应用机器人,需要把工业机器人本体、机器人控制软件、机器人应用软件、机器人周边设备结合起来做成一个系统,才能应用到实际的生产当中。不同品牌的工业机器人的集成和应用模式也不相同。因此,合格的应用人才不但要有理论的支撑,也需要有实践的经验。 当务之急,是大量培养掌握机器人系统知识并能与专业领域要求相结合的应用工程人才。显然,现在的一些技工院校的教学方式离此要求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珠海市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会长张中洲认为,未来技能人才培养的重心,需要放在与工业机器人相关的岗位上。“通过对大量的企业、学校以及专业的市场机构、人力资源部门、 就业群体的调研,我们发现,约2/3的人才从事相关机器人外围系统、集成、销售与维护和二次开发的工作,1/3的人员从事机器人本体开发或制造。因此,工业机器人人才培养的重点,应该在工业机器人的维修和维护使用上。”
这些需求量较大的岗位,包括自动化生产线设备保全员、自动化生产设备安装调试员、机电设备售后服务人员、工业机器人维护技师、工业机器人及系统销售员、工业机器人工装夹具设计与开发人员等。
“在广东的一些技工院校,机器人专业已经开设了四五年。这些专业的学生就业都非常好,供不应求。” 在张中洲看来,技工院校需要开发专门培养机器人相关领域人才的一体化课程,以培养人才所需要的各种能力。“技工院校要做好专业建设,对新开设的专业,要进行充分的调研与预测, 制订明确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在‘中国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技工院校应该围绕机器人制造和维修等方面开设专业,应市场的需要培养对应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