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近日,工信部发布《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5年)》的通知,该指南共确定优先发展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205项,这当中就包括备受瞩目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技术。指南指出,拓展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应用范围,发展BIPV构件产品。支持铜铟镓硒薄膜电池生产工艺技术研发,特别是大规模柔性铜铟镓硒卷对卷连续生产工艺,提升转换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及时跟进高效率砷化镓及有机薄膜电池技术产业化进程。
能源,历来是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等相关问题博弈的焦点。随着能源消费总量不断增长,能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传统能源的供应正在逐步紧缩,全球能源的竞争现状愈加激化。不仅如此,生态环境等制约因素日渐凸显,碳排放权益纠葛错综复杂,一系列的问题使得可再生能源技术、分布式发展体系、智慧能源网络逐渐成为能源技术发展的新方向。总而言之,世界能源的格局正在发生新的变化,能源结构和能源技术正显现出深度的变革。
能源现状
随着传统化石能源日益紧缺和环境污染的加剧,以风能、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开发与利用开始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自2000年以来,中国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产业,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出现显著提升。至2015年上半年,中国基建新增发电装机4338万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占46.7%。全国上半年发电量2.71万亿千瓦时、同比上升0.6%,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16.0%。中国新增水电装机506万千瓦。并网风电装机容量突破1亿千瓦,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的并网风电装机容量为10491万千瓦、同比上升26.8%,发电量增长26.2%,设备利用小时1002小时、同比增加16小时。全国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同比增长61.4%,发电量同比增长62.5%。
虽然成绩喜人,但能源供需的不平衡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不仅如此,虽然全世界都在力推新能源产业,然而整体的能源结构依然是传统能源“唱主角戏”。能源替代的难题依旧横在眼前,无法解决。作为新能源产业中最被人看好的核电,虽然能够保证能源的供需,也可以做到能源清洁,不过核安全仍然是人们挥之不去的阴影。虽然也有人认为核电安全系数很高,但是切尔诺贝利和福岛的惨剧依然呈现在世人面前。加上核电对建设用地的地理位置的要求也相对苛刻,电力远距离传输也会提高发电成本。而作为二号选手的水电,对于水资源的地理位置要求很高,这也无疑限制了水电的大发展。风电,也是新能源产业大军中的一员,然而风力资源严重的不平衡以及对地形地理的严苛要求,也注定不可能成为未来主力能源产业。
光伏发电
而对于太阳能,却是与众不同。太阳能电力,目前主要分为光伏和光热两大方向,其中光伏发电当下最被大众看好。虽然光伏现今并不能撼动火电的龙头地位,但无处不在的太阳赋予了光伏产业一个与众不同的特质:不需要考虑地理等限制因素,有光就有电。除了不受地理空间限制这一种优势,光伏发电还具有清洁可再生,碳排放基本为零等特点。
当下光伏产业主要分为晶硅电池发电与薄膜电池发电两大方向,光伏市场主流产品仍然是晶硅电池,占据大约90%的市场份额。不过由于薄膜电池在柔韧性、弱光性、高温性及环境适应性方面都优于晶硅电池,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的场地如建筑屋顶或墙面表现十分突出。并且,在成本和转化率方面,薄膜光伏正在逐渐缩短了与晶硅电池的差距。从市场的前景和发展空间来看,薄膜光伏电池极有可能成为未来光伏市场的主角。
移动能源
据最新数据显示,至2015年上半年,中国境内依旧有20多万人生活在没有通电的地区。没有电?作为现代人,也许你会无法想象没有电会是怎么样一番景象,你可能会觉得难以置信,在高速发展的中国,居然还有20多万人没有通电。但这就是现实,中国的无电人口,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恶劣、居住分散的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地理环境复杂,民族习惯迥异,不少区域都处于祖国的边境线上。在这些地区架设输配线路,危险不说,难以建设难以维护,输配损耗严重,后续成本高昂。
而移动能源的出现,给这些地区的人们带来了光明。设想如果移动能源产业普及到这些地区,人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建“光伏+储能”的自给系统实现供电。不仅可以减少输配电设备建设风险,降低电力损耗,后期的维护难度也相对较低。这不仅仅是中国,从发达的欧美国家到平困的非洲大陆,这类电力输配难题一直困扰着电力产业。而移动能源概念的兴起,可以说是针对这类问题的一剂良药。
市场开拓
当然,移动能源并非只有这一种市场,大到地区电力的供应,小到移动电源、太阳能汽车、太阳能移动充电桩,光伏帐篷等等民用产品。移动能源概念的出现,将开拓出一条全新的电力能源利用之路。假想一下,当你出门在外不再为有没有充满电而纠结,当电网不再是唯一的电力来源,当电动汽车不再为里程数困扰……这个世界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移动能源可以说是人类对能源利用的一次飞跃,它将对整个人类在能源利用上产生巨大的影响。
移动能源概念的前景虽然一片大好,但落到实处,依然需要实业来支撑。纵观整个能源领域,可以做到长时间供应,同时还可以支持“移动”概念的,非太阳能莫属。光热产业的特点已经否定了其作为移动能源的可能。而光伏产业中,晶硅光伏产品的便携性远远不如薄膜光伏产品,使得在民用光伏市场上,薄膜光伏的市场空间更为广阔。得益于轻柔薄等特质,薄膜光伏电池能够被用在电动汽车、无人机、手机、户外用品、航天器等领域,最终形成用电供电一体化高度集成化的终端产品。薄膜产品的便携性也远远的将晶硅甩在身后。因此,可以说未来移动能源市场,将是薄膜光伏产业的主场。
市场前景
“移动能源,就是以可移动分布式发电技术为基础,通过与储能、控制、信息通信等技术的有机结合,实现能源可移动、全天候、高效率的供应。”汉能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李河君先生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对移动能源进行了诠释。在汉能集团看来,移动能源以及薄膜光伏产业链的价值含金量不菲。移动能源产业的市场规模在未来的三年中预计将达到8万亿元。
移动能源产业链将涵盖从上游核心技术的研发和高端光伏设备的制造,到中游移动能源核心产品的生产,最后延伸至下游的各种移动能源终端产品的应用,与此同时也将包含相关的储能、分布式等支撑产业。薄膜光伏企业可以利用自身在薄膜产业内的优势,从上游研发生产高效可靠的生产设备和相关的靶材、背板等原材料,通过大规模量产高效率的薄膜发电电池、组件,再与电动汽车、无人机、手机、户外用品、航天器等领域产品相结合,最终形成用供电一体化的集成终端产品。未来,移动能源和薄膜发电技术将拉动中国的民间投资消费、带动中国经济增长。
企业创新
作为国内薄膜光伏行业内的领军企业,汉能不仅仅自身涉足移动能源产业,还搭建了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移动能源+互联网创新平台”,助力传统产业进行创新升级。
今年年初,汉能集团启动的“全球薄膜发电创意大赛和创业扶持计划”,吸引了全球约2万多人士参与,并且成功受到不少知名投资人的关注。不仅充分体现出薄膜光伏发电、“移动能源+”产业所蕴含的开放经济、共享经济的特性,而且开创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领域新市场。一个围绕清洁能源产品创新创业、迭代升级的生态型商业圈已经形成,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和产品将通过“移动能源+薄膜光伏发电”从能源的消耗者变成能源的自给者。
目前,移动能源产业正在加速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的融合,激发出规模庞大的市场需求、全新的商业模式和潜在的技术活力。换句话说,薄膜光伏助推移动能源市场化,而移动能源将成就薄膜光伏规模化。在汉能的视野中,移动能源将会引领人类革新现有的能源利用方式,利用薄膜发电技术的特性,做到随时随地提供能源,实现能源的无所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