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重庆市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一声锣响宣布开市。至此,中国北京、上海、天津、湖北、广东、深圳、重庆等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已全部开始实际交易。
“7个试点各有不同,如此才能借鉴试点经验,布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副司长孙翠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北京有场外交易和场内交易,广东有拍卖,上海的交易主要集中在大型企业间,重庆的特点是充分尊重、听取企业对碳排放权分配的意见。
首日开市的不到半小时内,重庆市碳排放交易中心达成16笔交易,成交量14.5万吨,成交总金额445.75万元,平均成交价约为每吨30.74元。
重庆是以协议申报的方式进行碳排放权交易。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交易一部副部长曹竹说,这类似于证券市场的大宗交易平台。企业可以采取三种模式进行交易:定价申报,即卖方定好价格后在交易平台发布信息寻找买家;意向申报,仅发布买卖意向而未定价;成交申报则是买卖双方谈好价格后在平台上交易。
重庆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向3个机构分别售出1万吨碳排放权。该公司机动处科长刘志强说,公司每年对节能改造项目的投入都在加大。2013年该公司从政府得到828.8万吨的碳排放配额,实际自用近800万吨。
孙翠华表示,推行碳排放权交易已经作为国家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通过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探索运用市场手段降低节能减排成本,激励企业参与减排行动,以更加有效的方式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她举例称,全国7个试点省(市)纳入交易市场的企业,深圳有600多家、上海200多家、北京也有约200家。
重庆是国家低碳试点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双试点地区,纳入碳排放交易试点的企业有254家。
重庆市常务副市长翁杰明在开市仪式上说,作为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国老工业基地,重庆开展碳排放权交易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励企业主动减排,促进完成节能降碳目标任务,推动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有利于打通生态产品进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渠道,利用价格机制实现经济效益,促进渝东北和渝东南大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有利于培育发展碳金融,加快推进重庆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建设。
参加当日开市仪式的还有中国西部其他省市的代表。孙翠华希望重庆加强与西部省区和长江流域经济带在开展碳排放权交易的交流与合作。她分析,从之前试点的6个省(市)看,如何合理分配碳排放权的配额,怎样确保排放数据的公正透明,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如何提高市场交易量,都是各地普遍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