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是放错位置的黄金。而要让垃圾变“黄金”,首要做的事就是垃圾分类。专家认为,垃圾分门别类得越精细,产生的附加值越高。
江苏省无锡市人大常委会近日对《关于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处理的决议》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专题视察。从今年年初人大代表提出议案,4月作出决议,10月听取市政府实施意见的汇报,到专题视察,贯穿全年的“跟踪关注”旨在推动这座城市在垃圾分类处理上步入一个新境界,为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再添助力。
分类处理,破解“垃圾围城”难题
垃圾分类并不是新话题,甚至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专题视察中,有人大代表回忆,早在上世纪末无锡就有小区探索垃圾分类。而现在,在中南家园等地,已经建立了基本的分类收集体系:建筑垃圾、旧衣物、不同颜色的分类垃圾箱,放置在小区里,居民在家分好后分门别类地投放进去。不时还有专门的回收公司开展活动,旧衣物可以换新鲜的盆栽、节能灯具、甚至买菜的竹篮。“用一些吸引人的方式来鼓励居民分类。”最早一批参与到这一领域的绿山回收公司负责人说,居民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而是通过不同形式的引导来逐步养成。
如果说,多年前的探索是学习先进的一种尝试,而如今垃圾分类处理已经到了紧迫必需之境,急需全民的参与。因为,每天产生的垃圾,正在急剧增加。来自市城管局的数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逐年增多,今年高峰期,我市生活垃圾日产量近3800吨,传统的垃圾处理方法已遇到瓶颈,很难适应目前的需求。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已证明,垃圾分类收集是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的有效途径,是解决我市垃圾处置问题的根本办法。
构建体系,打通“变废为宝”通途
从垃圾分类,到“变废为宝”,成为“放对地方的资源”,这种质变需要构建一个运作体系。多年的“分类进行时”中,也有一些疑惑声音:居民在家认真分好了,回头一看垃圾车混在一起装走了;餐厨垃圾干湿分离好,也处理好了,生产出的肥料供给谁?类此种种点出了前道、中道、后道的通畅程度问题。我市在走访了6个城市后也发现,垃圾分类处理在实施中还有几道坎要迈过:百姓配合度不高、正确分类率差、末端处置设施缺失并难以落地。这几道坎也是城市垃圾分类处理的“通病”,尚待形成体系的解决方案。
而餐厨垃圾,正是垃圾分类处理中的难点,却也是“变废为宝”的重点。“这是餐厨垃圾处理后的肥料,”市民中心餐厨废弃物处置中心餐厨垃圾生化机正在运作。据统计,市民中心每周处理近5吨餐厨废弃物,每100斤废弃物通过一周左右的生化处理可生成25公斤的有机肥料。肥料去哪里呢?前往贫困村,投入村里的农业种植基地,促进农作物对微量元素的吸收。据悉,我市将规划建设3处大型厨余处置设施,同时鼓励和引导大型企业、饭店、大中型院校等单位购置小型厨余垃圾处置终端自行处理。
全民参与,引导“绿色生活”风尚
垃圾分类处理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地区的事,需要全民参与,以绿色生活的方式来给城市减负。慈济环保教育基地把台湾的环保理念带来无锡,设立志工站,教居民、学生学习如何开展家庭生活垃圾的分类,如何用剩下的瓜皮果壳做成能洗碗的环保酵素,如何收集饮料瓶、纸片等等。“不仅教一些分类的技术,也希望引导大家过简朴、不浪费的生活。”
“一方面是志愿者的引领,另一方面是从‘我’做起。”人大代表赵磊建议,倡导全民参与,要多一些回收设施,也多一些志愿服务,让人们乐于参与、方便参与。周华宝代表说,居民们生活在小区,垃圾分类的源头也在小区,建议将物业管理与城市管理畅通渠道,更方便居民把垃圾进行分类。而一些代表则认为,要以绿色的生活方式来“根治”垃圾,不要过度消费,从而减少垃圾的产生,让“绿色生活成为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