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今天,我们当用什么来驱散雾霾?

   2015-12-08 新华报业网1660
核心提示:7日起,全国多地再度身陷霾伏。北京发布重污染红色预警措施,安徽郎溪雾霾造成城市中的高楼如海市蜃楼般的梦幻效果,浙江绍兴遭遇入冬以来罕见

7日起,全国多地再度身陷“霾”伏。北京发布重污染红色预警措施,安徽郎溪雾霾造成城市中的高楼如海市蜃楼般的梦幻效果,浙江绍兴遭遇入冬以来罕见强雾袭 击,市区道路能见度不足50米。十面“霾”伏之下,似乎“深呼吸”都成了奢侈品。尽管北京等9个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的雾霾“元凶”已经找到,但远水难解 近渴,这一次的雾霾又将如何驱散?难道,这一次我们还得“等风来”?

一个个问号的背后,民生诉求凸显。对老百姓而言,不仅想知道究竟是什么造成了雾霾,更想知道的是,除了“等风来”,究竟该怎么做才能驱散雾霾。

客观来说,为了除霾,各地政府下的决心不可谓不大。2014年初,北京市长王安顺就透露已与中央签订责任书,承诺到2017年将实现大气污染得到改善。期 间,甚至有媒体曝出了“实现不了空气治理就‘提头来见’”的“治霾决心”。可惜,离2017年只有不到400天了。北京的雾霾情况依然让人无法乐观。

机动车、燃煤、扬尘、流动源、工业生产……随着一系列雾霾“元凶”的被指认,有助于我们厘清治霾思路。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治霾绝非一日之功、一年之功, 治霾之路也注定不会是一条坦途。早在1863年,英国议会就通过了第一个《工业发展环境法》,控制制碱工艺所产生的毒气。但直到1965年,有毒烟雾才在 伦敦销声匿迹,“雾都”的帽子方能彻底甩下。

治霾,需要的不仅是表决心,更需要一张思路明晰、流程可控的路线图、时间表。提档升级、转型发展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但真正做起来,却绝非易事。淘汰落 后产业对地方财政、税收的影响,相关产业工人的再就业问题,如果这些实际问题得不到妥善处理,治霾之旅恐很难走的顺畅。治霾,不但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更 要有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

或许有人说,“奥运蓝”“阅兵蓝”的实现不是很简单吗?怎么就不能一直蓝下去呢?对此,我们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XX蓝”的出现,只是“应急之举”。不 仅需要气候条件的客观支持,更需要很多“临时管控”手段的综合运用。可是,社会发展不可能停步,经济转型也不可能采取“休克疗法”,临时管控手段再有效, 也注定了无法长久使用。要想让“XX蓝”永驻,还需要换个思路。

我们应该意识到,治霾不仅仅是一场“大气战”,更是一次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战”。今天,之所以我们要屡屡面对十面“霾”伏的尴尬,还在于此前历史欠 账太多,建立在牺牲环境之上的经济增长,让我们受到了惩罚。现实中的欠账或许可以一日还清,但对环境的亏欠,却需要长期的弥补与修复。而这,更需要地方政 府有“一张蓝图画到底”的决心和“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

毋庸置疑,每一任地方政府都希望“有所建树”,但在转型期的当口,总有一任或几任政府需要为还欠账而背起历史的包袱。如果单就“经济数字”而言,他们的成绩或许不会太过鲜亮,但他们对城市发展、对民生福利所作出的贡献,人民不会忘记,历史更不会忘记。

随着经济转型期的到来,多元化考核、“绿色GDP”等理念的提出,也要求地方政府早日走出“数字崇拜”。民生幸福,不是用数字算出来,而是靠一个个老百姓切身感受的获得感而得到的。

治霾,是一场持久战。这一点,老百姓可以理解。但人们希望看到的,是政府早日拿出具体的治霾方案,按照进度表,一步步实施,公开透明,加以监督,确保落实。驱散雾霾,靠的该是可行性治霾方案的阳光,而不是看天收的“等风来”。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