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北京迎来首次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的第一天。这一天,人们将面对单双号限行、中小学停课的严格措施。
一想到九、十月份的秋高气爽和蓝天白云,再看看眼前的昏天黑地,很多北京市民都感慨恍如隔世。可令人头痛的是,到底有什么办法对付这可怕的雾霾,总不能老是等待强冷空气带来的大风吧。
参考环境管理的国际经验,在一个完整的空气污染防治体系中,重污染情况下的应急机制的确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空气污染的应急机制是为了应对空气重污染紧急情况的突发而建立的机制,其核心是要缩短人们在不良空气环境中的暴露时间,从而减少对人类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
通过空气污染的应急机制,可以设立专门的负责机构,对污染的产生进行预测,并在重污染状况发生前/发生时对人群进行警告,并提出正确的健康防护措施;同时,组织相关部门立即采取行动,减少该区域主要污染源的污染排放(如机动车辆、工业排放以及民用排放污染源),以避免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
一个空气污染应急机制的有效运行需要多个地方政府部门(例如环保局、气象局、交通运输部门、医院以及公安等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
针对空气重污染情况建立应急机制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它的展现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如上所述,可以是一个成文的政府命令(如空气污染应急预案),也可以是一套运转良好的体系。
上个世纪中叶,美国洛杉矶和英国伦敦相继发生了严重的大气烟雾污染事件,也都分别建立运行了应急机制。如1977年,加州南海岸空气质量控制局通过了《空气污染紧急事件条例》,北卡罗来纳州在1976年正式启动“空气污染应急预案”,都通过立法的方式构建了应急机制。
时至今日,欧美应急机制的重点也已从发生污染事件后的应急反应转移到污染发生前的预测与警告。现在公众可以通过AirNOW软件接收和查看全美未来24小时的空气质量预报,而在英国的大伦敦地区,AirText软件也在发挥着相似的功效。除了互联网,人们还可以通过短信、电子邮件和语音邮件接收免费的空气污染警告。
参考国际经验,一个完整的空气污染应急机制,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空气质量预测;空气污染警报服务(警报浓度设定和警报告知);短期减排措施(自愿措施及强制措施)。
目前,欧美国家由于空气质量已经大幅提升,如加州的重污染事件发生频次已近乎“零”,因此空气污染应急机制主要侧重于空气质量的预测以及空气污染警报服务。为了能够及时有效地发布空气污染预警,有关部门(气象局、污染控制机构或者专门负责空气污染预警的部门)应当随时了解可以用于预测不良空气质量的各种因子的情况,并通过相应的模型开展短期预测。
空气质量预测需要通过相应的系统或者模型进行。有简单的基于经验的预报系统,也有比较复杂的包含了详细的地方排放清单的数值扩散模型。而针对交通有关的污染物,还可以用已知的交通流量和气象条件来专门预测道路附近的污染浓度。
需要特别注意,来自外部的污染物可能会对一个城市或者区域的污染程度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外来污染物可能来自周边的城市,甚至更远的地方。
此外,针对空气污染短期预报,预报的越早,可以用来应对不良空气的选择方案就越多。现在,在美国和英国大伦敦地区,都建立了提前24小时的环境质量预报系统。
在将空气重污染出现的信息快速有效地告知公众的同时,应当采取一些特殊的污染控制减排措施,尽可能地遏制污染物浓度的持续上升。一般来说,会根据警报的级别,逐级加大减排措施的影响范围,以控制污染物的浓度,减轻其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
在第一阶段或者之前采取控制措施,可以抑制空气质量进入更危险的污染状况,避免发出更高等级的紧急空气污染警报。通常来讲,第一阶段会建议采取自愿行动来减少排放,第二、三阶段需要分范围采取强制性的污染控制措施,阶段越高,措施越严格。
总体来说,城市的主要污染源包括交通排放、工业部门排放和居民生活排放。在高污染期间,可以通过设立相应的措施,有针对性地减少来自这三个方面的排放:如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和非机动交通;临时限制除了基础性社会服务的工业以外产业的污染排放量;居民区限制公众对高污染取暖燃料的使用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