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造车,2015年互联网巨头们在诸多跨界打劫中,最具有眼球效益的一个噱头。最近的新闻是,阿斯顿·马丁与乐视12月3日宣布签署研发合作伙伴谅解备忘录,将联手打造互联网电动汽车。而早在上半年,6月4日,在中国云计算大会上,百度高级副总裁、技术战略委员会主席王劲透露,百度在今年下半年即将推出无人驾驶汽车。而其实,作为互联网巨头BAT的另外两级,阿里早在4月即成立了汽车事业部,正式启动了阿里的下一代汽车计划。腾讯启动的似乎更早,3月23日,富士康、腾讯及和谐汽车共同签订了《关于“互联网 智能汽车”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三方将在河南郑州展开“互联网 智能汽车”领域的创新合作。
一场由BAT互联网巨头直接参展的互联网造车运动,似乎成为了整个上半年互联网 领域最热门的话题,特别是有所谓的预测显示,智能汽车未来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500亿元,如果加上汽车售后服务以及正在兴起的车联网,相关市场规模将有望突破万亿。更让这个还没有真正开启的蓝海,在一开始就已经煮沸。
外行人如何造汽车?
“互联网企业造车?那都是笑话!”比亚迪董事局主席王传福曾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的不屑。这样的不屑是有根据的,两个门类的边界太过遥远,没有制造业基础的互联网企业,看似完全不可能造出好汽车,毕竟汽车制造已经沉淀百年。
但互联网企业并不这样看,因为它们从始至终都没有打算自己制造汽车。来自阿里集团的说法是,阿里巴巴集团的电商、金融、数字娱乐、地图、通讯、YunOS等业务,都将整合到互联网汽车项目中,并通过其云计算和大数据能力为互联网汽车装上“大脑”。
所谓大脑,其实就是一个外挂。而看似才启动互联网汽车项目的BAT们,为了这个外挂,早就蓄谋已久,布局已深。而且突出表现在它们对团购涉车联网企业的热情之上。
从2014年底至今,百度总共投资了4家汽车领域的创业公司,其中第一笔投资是战略投资诞生于美国的打车软件鼻祖Uber(优步)。其他三笔则分别是二手车电商平台优信拍、拼车应用51用车和天天用车,再附带上自己的百度地图,一个车联网的想象空间已经展开。
对应的,阿里和腾讯也没闲着。阿里IPO前后收购、注资了美团、陌陌、优酷土豆、天天动听、丁丁优惠、墨迹天气、快的打车、新浪微博、虾米音乐、穷游、百程等一系列企业,加上快的打车和高德地图,一个车载娱乐生活网的形态已经蔚然成型。
而腾讯除了搞了个滴滴打车,并最终撮合其与死对头快的合体外,也还在二手车电商平台优信拍、汽车垂直网站易车和车联网解决方案公司四维图新身上下了不少的本钱。
从BAT三家的一系列组合动作不难发现,其本身对车企并没有涉猎,而是在互联网 的环节上,专注于如何给汽车加上智能化的外挂而已。
所谓外挂,其实是用第三方软件或程序来提升玩家在游戏中的体验。而BAT的意图也是用自己的互联网服务来升级现有的汽车。让汽车从一个交通工具变成一个连接互联网的平台,就和手机过去实现的一样。用百度在无人汽车上的说法就是:百度自己不造车,而是去造车的“灵魂系统”。而这个灵魂系统的背后,离不开的是百度地图、大数据以及百度大脑等核心技术。
这个可能实现吗?
外挂的完成度有多少?
日前,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加快汽车等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此外,消费群体的变化也是推动汽车行业智能化的重要力量,目前“80后”已经成为车市消费中的中流砥柱,作为“80后”,其消费特点更多注重个性化的体现、以及对于互联功能、智能科技的关注。
然而,形势利好之下,互联网企业的外挂却还没有真正准备好。即使是备受瞩目并测试多年的谷歌,在技术上也有瑕疵。前不久,有统计显示,自2009年谷歌无人驾驶汽车路试以来,已经累计发生了多起交通事故。本月初,谷歌无人驾驶车在美国再次发生一起事故。对于这些事故,谷歌认为不是其无人驾驶汽车造成的,但还是难掩外界的恐慌。为此,谷歌方面表示今后将每月公布事故情况。
而在国内,同样要走无人车路线的百度,也在发布消息之后不久遭遇了一个意外的滑铁卢。百度无人驾驶汽车的核心技术——百度大脑被爆出作弊丑闻。5月中旬,百度宣布在人工智能基准测试中取得了世界最好成绩,超越了微软和谷歌的超级计算机。6月初,相关组织宣称百度在测试中存在违规行为,百度也为自己“误导公众”而道歉。
无人驾驶之所以被互联网造车看的如此之重,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是它能够解放驾驶员,从而形成智能汽车的真正刚需。“相较而言,现在车联网所谓的云导航、云电台、云视频、云音乐等泛娱乐化的车载应用,在过去的车载设备上其实都有,只是智能化程度不高罢了。”业内人士称:“这种微创新的升级根本无法制造出消费者购买的刚性需求,反之,如果是一个能够帮助消费者快速找到停车位的小应用,可能就完全不同了,但没有人会为此而换一台车,手机上装个应用也可以。”
因此,在互联网造车的舆论大炒作中,其实BAT本身的动作幅度并不激烈,反而追求实际。5月26日,有腾讯背景额四维图新与图吧在上海CES Asia期间发布趣驾WeDrive2.0,包括了手机和车机互联解决方案WeLink,以及车载系统趣驾OS,究其实质,作为重点的车联网解决方案WeLink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让手机能够和过去只有导航功能的普通车机连在一起,发挥一下腾讯各种服务的作用。而1月推出的百度Carlife,4月发布的阿里巴巴云OS,这些车联网解决方案在性质上和WeLink高度类似。
“充其量,现在的互联网汽车,还停留在给传统车企的汽车上加装一个互联网化的车机地步。”上述业内人士如是说。
无怪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发展室主任赵英在6月召开的全球汽车论坛上吐槽道:“我们现在中国汽车业炒着互联网 炒得很热。但是恕我之言都是边边角角的。”
互联网造车的另类途径
并非互联网造车会沦为一个笑话,只是它的实现在近期内还难以达到人们的期待。但希望依然存在。
包括传统车企,也在尝试互联网这一趋势。据媒体报道,奔驰、奥迪、沃尔沃的智能汽车都已经亮相。虽然像奥迪、沃尔沃等传统车企的智能驾驶技术还更多的停留在辅助驾驶阶段。但据奥迪(中国)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德睿对外宣称,奥迪自动驾驶技术不仅仅适用于高速公路或是每小时60公里这样的慢速行驶的路况,其还拥有在赛道上高速行驶的能力。
自动驾驶这一刚性需求看似已经接近落地。但也依然有隐忧。“万一出现死机,这时候就会带来安全性的隐患。”负责研发业务的大众汽车品牌董事聂海阳博士的这句话其实很振聋发聩。
而一些企业则在其他渠道寻找造车的刚性需求,如6月举办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环保展上,有企业就推出了互联网 环卫车,如果发现了渣土散落等突发事件,市民可以通过手机APP和微信公众号,将相关的文字或图片信息上传到环卫云平台,报警信息就能自动发送给区域的巡检人员,实现对突发事件的第一时间应对。这或许就是一种另类的边缘突破方法。
同时,除了汽车外,正在和人们出行渐行渐远的自行车也在巨头的视野之内放光。除了百度传出正在研究无人驾驶的自行车外(听着更像玩具),传统自行车企业洛克菲勒,其已在京东众筹上为智能自行车项目众筹了500多万人民币,而其他的还有创业团队马蹄铁骑行系统、斑马智能自行车、Uebikey等等。
“互联网汽车目前的刚需集中在无人驾驶上,这个技术很有难度,但智能自行车的刚需却集中在健身之上,而非出行,这就是如何将智能手环、智能跑鞋之类的可穿戴设备已经发出的互联网 健康的市场热度延长到自行车之上的问题了。”业内人士称:这在技术上已经不存在难度。
互联网造车,其实就是一个如何让外挂制造出刚性需求的问题,正如传统手机的通话功能,被智能手机的丰富娱乐性所挤压到了一个基本设定那样。现在你还能说,你买手机是为了打电话方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