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我国节能市场潜力大 去过剩产能缓慢

   2014-06-23 中国工业报 2400
核心提示:全球能源紧缺已成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而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在追求低碳与经济协同发展的背景下,节能产业无疑具有巨大的优势和发展前景。   
 

 日前,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节能服务洽谈会上,中国低碳网CEO彭尚勇认为,目前,我国正面临着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发展的一场深刻革命,节能是低碳经济未来发展的有效路径,无论是内部形势抑或外部环境,节能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环境管理不通畅
  
  在所有可持续或市场化实践中,能源行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是能源消耗大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正处于逐渐深化阶段,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1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已经形成全球有史以来最为综合复杂的格局,构建科学有效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仅为解决包括严重灰霾污染在内的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而且会对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产生深远影响,因此节能对我国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报告认为,我国现行的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是历史上形成的,一是环境管理体系从一开始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并没有完善的总体设计,基本是随着问题而不断成长,单项制度走在综合性立法的前面,相关管理职能也分散于各个部门并固化为部门利益,综合管理只停留在口头上。
  
  二是传统环境管理脱胎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延续了条块分割的管理方式,职能划分和事权、财权分配存在交叉、重叠、缺位和责权不清的问题,同时还缺少有效的协调机制和解决跨领域、跨地区问题的制度安排。
  
  三是管理手段以行政手段为主,特别是行政审批和排放数量控制,惩罚力度低且执行不力,缺少有效的经济激励手段和环境质量控制目标,现代公共治理的制度安排不足。
  
  节能市场潜力大
  
  目前,我国总体上仍然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但工业发展能耗偏高,二氧化碳排放已跃居世界第一位,需要承受的节能减排压力明显增大。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节能减排,“十二五”后两年必须继续提高工业领域的节能减排水平。
  
  2011年8月,国务院下发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12月,国家发改委等12部门又联合印发了《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方案》,为节能专业服务、技术和设备供应商创造了良好的市场前景。
  
  2014年5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提出,2014~2015年我国单位GDP能耗需逐年下降3.9%以上,到2015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
  
  事实上,国家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对低碳环保产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国家扶持政策和市场节能潜力的双重驱动下,我国节能服务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也为金融和投资机构投身节能产业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国际节能环保协会国际助理协调员李智超认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恰恰是雾霾严重地区,雾霾防治将对资本市场产生投资引导作用。同时,雾霾防治将为发展不均衡的各行业和新的商业模式创造新的市场机会。
  
  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持续增长,但在GDP中占比仍偏低,预计2014年将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其中在大气治理方面,虽然我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指标均有下降,但雾霾天气仍在加重。2013年我国在大气领域治理力度空前,2014年仍将是脱硝建设高峰期,脱硝产业链将显著受益。在污水处理方面,预计2014年水处理领域政策将进一步加码,结合水处理行业特点及政策关注要点,膜处理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会。
  
  去过剩产能缓慢
  
  实际上,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创建制度体系会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任务紧迫而艰巨。一方面必须克服传统体制机制障碍、破除各种既得利益束缚、解决新制度的理论难题,在实践探索过程不断完善。另一方面,政治上的共识、科技的创新、收入的提高,将给创建生态文明制度提供机遇。
  
  不过,根据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对3545家企业所在行业产能过剩情况的调查,71%的企业认为目前产能过剩“非常严重”或“比较严重”,企业设备利用率仅72%,比2013年低0.7个百分点。同时,由于地方保护和缺乏有效退出机制,过剩产能调整工作进展缓慢,67.7%的企业认为,要消化目前的过剩产能,至少需要3年以上的时间。特别是在工业品价格下行压力不减并且需求难以大幅回升的情况下,工业企业整体利润改善空间有限。企业效益不好的时候,没有资金用于开展节能减排工作,造成工业企业尤其是高耗能企业节能减排内生动力不足。
  
  根据分析,2014年我国重工业同比增速仍可能快于轻工业,而工业结构重化(指生产资料的生产,包括能源、机械制造、电子、化学、冶金及建筑材料等工业)将继续拉动工业能源消费总量快速增长,这将影响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的实现。而且,我国工业节能减排管理基础薄弱,一是能耗统计数据地方与国家不衔接,尚未实现工业节能在线监测,工业用能管理和节能减排政策制定缺乏实时可靠的数据依据。二是能源计量的指标体系尚未建立,全国能源计量的一致性无法保证,对企业节能减排情况无法实施全面的跟踪监察,严重制约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推进,也无法满足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
  
  洽谈会指出,未来十年既是我国资源环境保护最艰难的时期,也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关键时期,我国要适应当前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提升重点行业、重点区域节能生产水平,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升我国工业领域的竞争力。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