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深圳碳交易首次履约率不足70% 处罚致成交量暴增

   2014-06-24 每日经济新闻1960
核心提示:早在一年前的6月18日,深圳在国内率先启动强制性碳交易,被纳入管控的单位包括635家工业企业和197栋大型公共建筑。按照规定,深圳碳交易首个履约期已经到来,即在规定期限内(6月30日之前),实际排放量超出政府签发的配额部分,必须通过市场购买补足,并完成报

  早在一年前的6月18日,深圳在国内率先启动强制性碳交易,被纳入管控的单位包括635家工业企业和197栋大型公共建筑。按照规定,深圳碳交易首个履约期已经到来,即在规定期限内(6月30日之前),实际排放量超出政府签发的配额部分,必须通过市场购买补足,并完成报备。如果届时仍有企业未向市场购买超额排放的碳,将面临严厉处罚。

  但据记者了解,截至20日,仅有400余家管控单位完成履约,履约率不足70%。

  国内7个碳交易试点城市中,有5个正处于履约阶段。业内将2013年定义为中国碳市场元年,眼下的履约显然是这个新兴市场的首次大考,考试成绩不仅能反映这个市场的实际操作价值和意义,甚至将指引其前行的方向。

  为此,记者近日以深圳碳市场为样本,通过多方采访调查,试图窥探国内碳市场首次备考的真实面貌。

  部分企业重视不够难履约

  “我们公司怎么会出现这么大的缺口?还有没有补救措施?来年我们该怎么做……”6月17日,在深圳市发改委碳交办,一名年轻女子拿着一份碳排放核查报告和配额分配确认书,向该办工作人员提出一连串的问题。

  该女子系深圳市华美居家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美居)职员,由于2013年公司碳排放超标情况较为严重,老板委托她前来深圳碳交办“斡旋”,与之同行的还有一名男同事,但他们得到的答复是,结果不可更改,公司必须在6月30日之前通过深圳排放权交易所购买超额排放的碳。按照当前深圳市场超过70元/吨的碳价格,华美居不得不为之付出约60万元的代价。

  华美居的尴尬并非孤例,类似场景的出现随着深圳碳交易首个履约期的到来变得十分频繁。

  进入6月以来,光顾深圳碳交办的人越来越多,深圳碳交办主任周全红近来被配额缺口企业围得团团转,他表示,“有些管控单位平时不重视,随着履约期临近,发现配额出现缺口,政府要动真格后,就跑来申诉、说情。”

  华美居的尴尬有因可寻。据深圳碳交办办事人员介绍,该公司平日没有对碳交易工作引起足够重视是其超额排放的重要原因之一。“企业自身就没把碳交易当回事,我们很多政策和通告,也难以第一时间传达下去,企业更没有积极参与各类培训,如果平常这些工作做得更好一些,对如何减排应该会更清楚一些,而不会像现在这样,竟不知自身问题出在哪里。”

  周全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我们最核心的工作就是保证所有控排企业都按时足额履约。”在他看来,履约工作的成败将直接左右未来碳市场能否走向健康的发展轨道。

  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总裁陈海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举例说,企业的不重视在6月6日举行的首次配额拍卖活动上体现得尤为突出。当时拍卖的碳总量为20万吨,缺口企业可申购缺口总量的15%,拍卖底价为市场价的一半,35.43元/吨。按照官方说法,深圳此举旨在对困难企业进行帮扶,拍卖总量和申购比例的控制主要是基于碳市场稳定运行的考虑。在陈海鸥看来,市场价一半的拍卖底价设置按常理应对配额缺口企业有着较大的吸引力,但是令其不解的是,即便这样,前来参与竞拍的企业仍不多。

  “对企业而言,如果参与拍卖,可以省下一定的费用,但企业积极性仍然不高,证明当前企业的碳资产管理概念极为淡薄。”陈海鸥称。

  企业为何“漠视”碳交易?对此,记者调查了数家控排企业,得到的答案不外乎以下几点。首先是对这一新鲜事物的陌生感。一家电子企业负责人表示,由于其专业性较强,公司上下没有人懂,对于如何操作无从下手。第二是人手紧张无暇顾及。员工的日常工作较为饱满,如果要做好这项新工作,设立专门的人员和岗位再好不过,但企业出于成本考虑不愿这么做。第三是配额缺口带给企业的经济支出不是太大。很多企业并不清楚自身配额是否够用,不乏企业认为富余或者缺口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和支出都不会很大,没必要为此事花费太大精力。第四是对政府的执法力度存侥幸心理,有企业认为碳排放不同于污水、固废违规排放,政府不见得会因此动真格。上述情况亦得到了周全红的认同。

  上周碳交易量暴增

  6月12日,一份关于对未按时足额提交配额履约的碳交易管控单位进行处罚有关事宜的公告,分别出现在深圳发改委和深圳排放权交易所的官方网站上,在深圳本地报纸上亦设专门版面刊登。对未按时足额履约处罚的通知一出,控排企业迅速变得紧张起来。这体现在碳市场的交易量上尤为明显。

  “6月12日通知下发之前,每天的交易量约为10000吨,但从这一天起,交易量一天一个台阶往上涨,自该日起的3个交易日,交易量分别为22000吨、30000吨、44000吨。通知的效果可谓立竿见影。”周全红介绍说。

  记者从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官网获悉,6月20日的交易量上升至12万吨,交易量再次被刷新,当日收盘价为74元/吨,略高于上个交易日的72.33元。随着履约最后期限迫近,上周(6月16-20日)5个交易日交易总量高达37.78万吨,成交额2682.26万元,环比分别猛增440.9%和445.6%。

  截至6月20日,共有400家管控单位完成履约,留给尚未履约的235家企业仅剩一周时间。

  显然,政府的强势态度使得缺口企业不得不从市场购买补足,另一方面履约期的临近本身也在促使该类企业尽快完成履约义务。

  尽管交易量成倍攀升,但碳价并无异常波动。这折射出配额富余企业对市场的判断,多数企业试图赶在履约期结束(即6月30日)之前抛售手中的富余配额,如此一来,供求关系仍维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水平。

  按照深圳方面的设计,2013年度管控单位真实配额总量稍低于先前预设的3300万吨,不到3000万吨。一方面出于全市碳强度下降考虑,一方面去年被纳入管控的电厂发电量(即工业增加值)略有下降。但是作为控排企业个体而言,不论其实际排放量还是政府签发的真实配额,这两组数据未予公开。

  “因为这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同行企业和经济数据分析机构可以从某家企业的实际排放量和真实配额推算出企业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我们未将其公开主要是出于对企业经营行为的保护。”周全红解释称。

  不仅如此,总体配额数量的缺口和富余比例亦不公开,对此周全红表示,如果公开这个比例,等于告知深圳碳市场供求关系,这将给市场造成冲击,要等到履约结束后才能公开。但他向记者透露,就管控单位数量而言,缺口企业和富余企业的比例为四六开。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