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年高烧不退的现代煤化工项目建设眼下悄然降温。近日,新疆、山西、陕西、内蒙古等省区编制的“十三五”规划初稿中,煤化工建设规模均明显缩水,一些大型国企也明确表示“十三五”时期将大幅压缩煤化工板块投资。但在煤化工整体遇冷的同时,企业对煤制烯烃的热情却依然高涨。
“集团层面已经决定复制靖边模式,加快延安富县180万吨(年产能,下同)甲醇、60万吨DMTO项目建设进程。”12月11日,延长石油集团煤化工首席专家李大鹏透露。
据李大鹏介绍,作为全球首套煤气油综合利用制甲醇联产烯烃示范项目,延长—中煤靖边能化以煤、气、渣油为原料,建成了180万吨甲醇、60万吨DMTO、150万吨DCC、2×30万吨PE、2×30万吨PP、9万吨MTBE和4万吨丁烯-1一体化生产能力。自2014年7月产出合格PE/PP并经数次停车技改优化后,该示范项目已经实现了高负荷长周期稳定运行,验证了煤气油综合利用的可行性。基于此,延长石油集团决定将加快前期一度缓建的延安富县180万吨甲醇、60万吨甲醇制烯烃煤气综合利用项目进程,确保“十三五”建成投产。
而据中煤陕西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由于榆林项目一期第一条180万吨甲醇、60万吨DMTO、30万吨PP、30万吨PE生产线自2014年投产以来取得了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十三五”时期,中煤集团将择机启动一期第二条180万吨甲醇、60万吨DMTO、30万吨PP、30万吨PE 、万吨级己烯-1、10万吨级2-丙基庚醇以及C4综合利用项目建设,最终将中煤榆林公司打造成百万吨级煤制烯烃生产基地。
“从去年至今的表现看,煤制烯烃和煤制乙二醇无疑经受住了低油价考验,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为此,‘十三五’时期,陕煤化集团将在加速建设彬长30万吨煤制乙二醇项目、开好蒲城能化年产70万吨煤制烯烃装置的同时,适时扩大煤制烯烃产能。”陕煤化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尤西蒂透露。
兖矿集团副总经理孙启文亦表示,由于看好煤制烯烃较好的前景,“十三五”期间,兖矿集团将依托煤液化及煤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重点开发煤液化产品精细化加工技术的同时,加大MTO、MTP工艺过程及关键设备技术开发力度,力争早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TO、MTP技术。
与上述企业相比,已经在煤制烯烃项目中尝到甜头的神华集团,其煤制烯烃规划更加宏伟,摊子也铺得更大。
神华包头煤化工分公司总经理闫国春介绍说,截至2014年底,神华包头MTO项目累计生产PE、PP共211.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35亿元、利润总额43亿元、净利润38.4亿元;2014年,神华宁东2套MTP装置共生产PP52.06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8.1亿元、利润10.64亿元。3套煤制烯烃装置显著的经济效益,使神华集团更加坚定了发展现代煤化工、投资煤制烃项目的信心。“十三五”期间,神华集团将继续增加包括煤制烯烃在内的现代煤化工项目的投资,按期建成新疆68万吨、包头70万吨两套MTO项目,以及宁东140万吨副产品裂解气制烯烃、60万吨PP、45万吨PE生产装置,用5~10年时间,成功打造宁东煤制烯烃、榆林煤制烯烃和衍生品、包头聚烯烃及深加工三大以煤制烯烃为龙头且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总工程师刘延伟表示,由于包括DMTO在内的煤制化学品项目表现出了较强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 “十三五”时期,我国将稳定实施新疆准东60万吨、山西中石化60万吨、蒙东伊敏60万吨、蒙西大路327万吨、宁东345万吨、陕西榆横420万吨、安徽中安60万吨等合计1392万吨煤制烯烃(含MTP)项目。到2020年,中国煤制烯烃(含MTP及甲醇制烯烃)总产能将达2000万吨,占烯烃总产能的25%~35%。
“中国每年进口聚烯烃1000余万吨,后期随着家庭小轿车的普及和汽车轻量化需要,对汽车塑料配件的需求将持续大幅增加,继而扩大PP、PE的需求,从这个层面,烯烃市场至少5年内无产能过剩之虞。在目前绝大多数行业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激烈、产品利润率十分低下甚至亏损的情况下,投资风险相对较小、市场容量较大、利润相对稳定且丰厚的煤制烯烃是企业现实而明智的选择,也有利于能源化工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尤西蒂表示。
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技术平台总监翁力则提醒,DMTO技术尽管可以同时生产乙烯和丙烯,但副产物近20%。DMTO-Ⅱ虽然对C4进行了回炼,但其单程转化率只有50%,反应后产物进入原先的分离系统,虽然多产了10%的烯烃,但能耗却增加了20%,后期还面临油价进一步下跌和甲烷耦联制乙烯技术的挑战。因此,企业在规划和上马煤制烯烃项目时,应进一步进行工程和工艺优化,努力做到能量与资源的梯级利用,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增强项目抗风险能力。
延长中煤靖边能化公司总经理李伟亦表示,虽然PP、PE3~5年内无过剩之虞,但大路货的利润空间将不断被挤压。目前交联PP、车用PP、茂金属PE国内均依赖进口,EVA则严重不足,这给煤制烯烃企业提供了难得机遇。相关企业应在实现装置平稳运行后,加大技术研发和新品开发,不断增加特色、高附加值聚烯烃产品比重,增强盈利能力,促进企业和行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