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围绕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在“五水共治”中突出科技创新作用,坚持主动作为、有效作为,通过合作共建平台、项目攻关技术、试点示范推广、主体培育产业,以科技创新推动水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全市开展“五水共治”科技经费投入近1亿元, 38家水处理重点企业去年销售收入突破20亿元大关。
为加强水环境创新平台建设合作,我市强化与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积极引进合作共建水环境创新平台,与浙大合作共建“湖州水环境创新中心”,与中科院武汉水生所合作共建“南太湖水生态观测站”。此外,还大力支持高校与科研院所立足本地建立研发平台,目前由省淡水所牵头的“湖州渔业和水环境研究院”正在筹建中。“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联系和合作,以引进、聘请、顾问等形式,请装备提升、水处理、工程技术等方面的专家为湖州‘五水共治’出谋划策,提供技术支撑。”市科技部门有关人员告诉记者。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水环境关键技术研发与攻关。针对太湖流域蓝藻等环境问题,从2007年开始,我市相继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南太湖富营养化水域的生态修复技术集成研究及示范”、“南太湖流域农村生活和与养殖污水(物)处理技术集成与示范”、“畜禽废弃物无害化生态处理技术开发与示范”、“太湖流域生态、高效、环保型养猪关键技术研究示范”等项目,相关技术成果已在全市进行面上推广。截至目前,累计完成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1037个,年处理污水量达330万吨;围绕鱼类养殖业水环境治理,集成推广了“池塘生态工程化调控”养殖模式和“鱼——稻 ” 、“鱼——藕 ” 、“鱼——菜”等多种复合型高效生态养殖摸式,其中沟渠湿地或多介质层复合潜流湿地-池塘复合系统,对于水体中二氧化碳、总氮及正磷酸盐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8.8%、 72.5%和68.8%,减少水田农药、化肥用量近三分之二,提高种植效益近20%;大力实施农用化学物资减量控害工程,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实现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县区全面覆盖,全市平均提高化肥利用率3个百分点,化肥使用量减少5个百分点,农药使用量减少20%左右,年农药防治次数减少2次。此外,我市还将加快设立科技惠民专项,通过主动设计、定向委托等方式实施水污染治理重大科技专项,加强污染源控制、水体污染治理、水体生态恢复等方面关键技术的研发和突破;加快对水污染防治和水体净化工作、厌氧处理、生物净化、人工海水循环利用等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为了综合利用多项目治理污水的技术和成果,我市建立起多个试点示范区,加快水环境工程建设推广。在禽类养殖方面,以浙江众旺禽业科技有限公司为依托,开展“水禽旱养”技术的研究和示范,目前已成功实施并建成科技示范点,养殖效益得到提升,污染排放降低。在生猪养殖污染控制方面,以菱湖精鑫生猪养殖有限公司为依托,建立猪排泄物综合循环利用系统,建设沼气池和沼气储存罐,免费给周边农户建立沼气应用系统,让农户免费使用沼气能源,达到了废弃物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的效果。在生活污水治理方面,通过深入实施科技惠民计划,以安吉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综合集成技术示范工程为试点,全面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工程,首创了农村生活污水分户式湿地处理技术,探索建立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三大模式” (无动力污水处理模式、微动力污水处理模式和有动力污水处理模式),因地制宜推广一批低成本、高效率、易维护的环保设备,科技示范点自然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达到100%,受益人口超过11万人。
此外,我市还加强水处理企业的培育,支持企业、科研机构大力推进环保技术工艺和设备研发。浙江悟能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全国率先攻克热解炭化病死动物技术,每年可实现“碳减排” 837吨,实现“碳储存” 105吨,处理成本减少50%,我市因此被环境保护部确定为“病死动物热解炭化处理技术试点城市”,向全国推广这项新技术。
市科技部门有关人员说:“下一步,我们将大力支持水处理产业发展,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专业从事水污染治理的高新技术企业,支持像‘晶泉’、‘大洋’等这样专业水处理的企业积极研发先进水处理设备,促进水处理产业快速发展,加快推进水污染治理,提升环保产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