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山西太原打破“煤思维”告别“烟囱崇拜”

   2015-12-18 太原日报 2620
核心提示:12月14日,阳光下的太化合成氨铜洗车间、合成车间、冷冻车间等一排排老厂房,沐浴着刺眼的阳光。褪色的砖墙、锈蚀的门扇、高耸的造粒塔,仿佛

12月14日,阳光下的太化合成氨铜洗车间、合成车间、冷冻车间等一排排老厂房,沐浴着刺眼的阳光。褪色的砖墙、锈蚀的门扇、高耸的造粒塔,仿佛在诉说着光阴的故事,这里藏着太原人挥之不去的重化工记忆。随着大量工业企业的搬迁关停,留在市区有能源重化工印记的大型工业企业在太原已屈指可数。即使留下来的大唐太原第二热电厂,在工业污染排放上也今非昔比。“过去检查时,其污染物排放数值上百很正常。现在经过超低排放改造后,一些污染物排放浓度只有个位数字。”市环境监察支队一执法人员深有感触地说,“细微之间,能够感受到这座城市正在发生的环境变化。”

打破“煤思维” 从城市功能转型发展的高度谋划环保

山西人血液中流淌着煤炭,生活中充斥着煤炭,甚至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也被煤炭文化左右、缠绕、同化。以太原为例,2011年,市区分布着2419台采暖燃煤锅炉、486台常年运行燃煤锅炉以及400多个城中村和农村10余万台土小燃煤锅炉,烟囱林立,每到冬季户户点火,城市里浓烟滚滚,不仅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也极大地影响了城市形象。

为了使居民从煤本位、煤思维、煤依赖中解脱出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太原市委、市政府通过顶层设计,把集中供热与清洁能源改造、城中村整村拆除改造、全面推广民用清洁焦炭作为根治燃煤污染的三大措施。为了实现对市区分布的分散采暖锅炉全部进行清洁供热改造,4年时间,我市投入259亿元,建设八大热源中心,扩网面积约1亿平方米,相当于“十一五”期间的3.7倍,替代拆除分散燃煤锅炉1910台,减少采暖燃煤220万吨,分散燃煤锅炉总数和燃煤量分别削减64.7%和60.3%,486台、1180蒸吨常年运行燃煤锅炉实现全替代,年减少燃煤60万吨。难能可贵的是,市政府划定“红线”,要求每年超过七成的新增热能要供向老旧小区,有力地保证了燃煤锅炉的拆除。

实现城市转型发展,必须推进人的城镇化。太原举全市之力对市中心区城中村进行集中拆除改造,规划5年完成170多个村的改造任务。今年已完成30余个村的整村拆除,4年拔掉“城中村”黑烟囱3.89万根,减少“城中村”冬季采暖燃煤量117万吨,“城中村”燃煤削减62%。在一些尚未拆除的城中村,今年,我市拿出财政补贴3.5亿元,大力推广民用清洁焦炭——自2014年10月起,我市组织专业人员在多次试验、试烧的基础上,开发成功适用于各类土小锅炉和小火炉的民用洁净焦炭,并率先在全国推广。对市区范围内仍在使用燃煤的330个城中村、棚户区和农村17.12万户共计56.97万人,推广使用民用清洁焦炭70万吨。相比原煤,洁净焦炭烟尘排放浓度降低90%、二氧化硫排放浓度降低60%、氮氧化物降低70%。

当然,减少人类活动对大气的污染,仅靠削减煤炭用量显然无法实现。通过实施锅炉“煤改气”、城中村燃气供热、气化“城边村”以及公交、出租车全部气化改造等工程,我市天然气使用量激增,大大改变了城市的能源格局。据统计,2011年底市区天然气用量约5亿立方米,2014年年底,这一数字达到7亿立方米。

破除工业围城 从产业转型的高度谋划环保

作为全国能源重化工基地的中心城市,太原建成区曾经被电力、化工、焦化、水泥、冶炼等重污染企业包围,工业围城严重。大烟囱,印着这座城市挥之不去的时代烙印,成为省会太原助推中国工业化的见证者。高低密集的烟囱,一度成为这座城市源源不断地为全国输出能源的荣耀。然而,时过境迁,同样是这些烟囱,让太原一度被列入全国乃至全球污染最重的城市之一。

特别是太原三面环山,地势就像一个南部开口的簸箕,阻碍大气污染物向周边地区输送和扩散,污染物容易在市区滞留堆积。为破除工业围城,市委、市政府坚持从污染问题最为突出的大型工业企业入手,动真碰硬,率先关停包括太化、煤气化、狮头水泥3个上市公司在内的8个大型企业。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土地自主开发,支持企业搬迁转型,4年时间,我市共关停污染企业300家,涉煤和水泥行业全部退出主城区,全市煤、焦、冶、电等传统产业占规模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下降25.1个百分点,工业结构性污染问题得到扭转。

万柏林区是个老工业区,是“一五”“二五”时期国家重点工业企业建设的集中区域。西山煤电、太重集团等国有大型企业撑起了太原工业的“半壁江山”,同时也有水泥、洗煤、煤焦发运、化工等众多污染企业。通过污染企业搬迁,曾经空气质量在城六区中排名垫底的万柏林区,成为省城环境质量改善的最大受益者。8月20日至11月18日,万柏林区曾连续10周排在城六区空气质量排名的榜首。

通过坚持从产业转型的高度谋划环保,我市大力推动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发展,改善了历史形成的不合理工业布局。在传统产业低迷的情况下,今年前三季度,太原地区生产总值比去年同期增长8.8%,新兴接替产业成为支撑全市工业增长新的着力点。前三季度,新兴接替产业增加值284.9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65.3%。

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也在加快进行。在完成钢铁、水泥、焦化行业脱硫脱硝达标工程建设的基础上,我市今年投入4亿多元,实现了电厂的超低排放改造,燃煤电厂的污染排放浓度全部达到燃气电厂的排放标准。4个重污染行业,3年累计减排二氧化硫2.5万吨、氮氧化物2.8万吨。

打造高效交通 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度谋划环保

跳出环保谋划环保。我市在解决旧有污染的同时,还着重解决城市发展过程当中产生的新的环境问题。早在去年9月,我市机动车保有量突破百万大关。2013年平均每天上户达392辆,2014年平均每天有521辆上户,汽车时代来临,环保压力与日俱增。

为了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构建省城快速交通体系,大幅度提升机动车通行速度,减少机动车排气污染,我市建设了全长46公里的中环快速路、25公里的建设路快速路;对长风街、学府街、南内环街、太榆路等道路进行快速化改造,改造长度近20公里;即使曾经的臭水河——南沙河,在实施环境治理的同时,两侧也被改造为一条连接城市东西,兼具快速性、景观性,总长近18公里的快速路……在构建快速交通体系的同时,我市不断加快重污染车辆淘汰步伐,2012年至今共淘汰老旧机动车和黄标车22.9万辆。为鼓励居民绿色出行,不断加大公共自行车投放力度,目前建成区公共自行车覆盖率100%,投放公共自行车4.1万辆,日租骑超过50万人次,无论是单车周转率,还是单日租车量,在全国均名列前茅。

此外,以企业为主体,我市还实施生态治理修复市场化运作,3年累计投资90亿元,完成东西两山300多平方公里的造林绿化和裸露山体生态修复,为实现空气质量持续好转提供绿色保障。目前,我市提出开发西山生态产业,依托西山正在建设的20个城郊森林公园的基础设施和生态资源,大力发展光伏等新能源利用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创建国家新能源示范园区。

据统计,4年来,全市用于大气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的资金791亿元,国家和省、市政府引导资金55亿元,撬动社会和企业投资736亿元。全市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烟尘和工业粉尘分别下降15.50%、16.51%、15.04%、22.84%、20.07%和13.72%,除氮氧化物外,其余5项提前两年完成“十二五”国家和省减排任务。

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又提升经济发展效率,着眼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正在太原迎来新常态。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