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充电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一直是制约充电设施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汽车企业和充电设施企业对标准的理解不同,又缺乏完善的检测认证机制,造成车桩不匹配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今,业界一直期盼的电动汽车充电标准终于在各方的“千呼万唤”中即将出台。
那么,标准颁布之后,是不是就意味着充电再无“后顾之忧”了呢?此次修订的标准包括哪些内容?未来充电基础设施标准化工作应该如何推进?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全程参与标准制定工作的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用电技术分公司高级工程师、副总经理倪峰。
重点解决不兼容问题
记者:本次充电标准修订的主要内容涉及哪些方面?
倪 峰:此次标准修订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补充原来缺失的内容;第二,新国标在老版本的基础上,修正了表达模糊的内容,例如对电动车和充电桩的 技术要求以及关键部位的参数进行了界定;第三,重点解决了安全和兼容的问题,安全是新版充电标准中最核心的内容,为提高安全性,在这次修订中增加了充电温 度监控、机械锁与电子锁联动、绝缘检测和泄放电路等安全措施;第四,基于“互联网+”的发展,对今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考虑,对未来该标准扩充的可能性 留有余地。
记者:充电桩的兼容性问题是制约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难题,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不兼容的问题呢?
倪 峰:充电桩不兼容确实是让车主很头疼的问题,这是由于一方面电动汽车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前期的技术储备不够,导致充电设施标准的不完善,生产企业没有统一 的标准可以依据;其次,电动车企业、充电桩企业等各方在某些关键技术问题上未达成一致,导致充电接口、通信协议都难以一致,而包括充电接口及通信协议在内 的充电系统统一是确保电动汽车和充电基础设施之间实现互联互通的基础。近两年,随着电动汽车品牌型号的多样化发展,以及充电设施行业向社会资本放开,让接 口不一致的问题凸显的尤其严重。一些企业为了拿到政府补贴、抢占市场份额,在标准没有强制执行的情况下,也没有统一接口的动力。
此次的修订就是主要解决先前标准实施以来遇到的技术问题,重点在细化技术指标、增强标准兼容性。例如,调整了信号针和机械锁的部分尺寸,优化信号控制时序,提高物理接口的统一性和兼容性。
记者:电动汽车的充电有交流充电和直流充电两种方式,一套完整的充电标准体系也应分别针对这两种充电方式制定相应标准。针对这两种充电方式,新标准是如何更新的?
倪峰:新修订的充电标准中,交流充电已经基本与国际标准同步。世界范围内交流充电标准已经比较成熟,其中欧洲、美国和日本的标准体系在最关键的系统握手环节已经基本达成一致。根据新的国标议案,在交流充电上可以与欧标、美标做到系统级相互兼容。
相对于交流充电,直流充电效率高,未来也会成为公共充电设施的首选。但这种充电方式对设备和安全性的要求更高,标准制定也相对复杂。目前国际通行的有欧、美、日、中四套标准体系和特斯拉的标准体系,通信方式上的主要区别是在于使用PLC方式还是CANBUS方式。
另外,原来的国内直流充电标准中,部分参数及技术要求也没有做明确规定。例如电子锁是装在车上还是充电枪上此前一直没有定论,现在很多设施都已经建好,前期的设备如何处理?这些都需要解决,如果不解决会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管控体系的建立尚需时日
记者:标准制定后,核心问题如何执行?需要哪些机构和部门执行相关标准?在执行方面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倪峰:光有标准没有认证,标准就会流于形式,目前只有部分业主在招标时要求提供型式实验报告,但往往由于中国的现状,很多企业送检的设备和最后投运的有很大差别。因此除了型式实验外,厂检和定检制度也需要建立,不然都说符合国标,但实际不能用的情况会持续很久。
出 现这个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国家还没有出台一套针对这个标准执行的管控体系,谁证明产品是符合标准的。这套体系现在还没有制定,中电联等一些相关单位组织了一 些对标准测试的活动,但这只是开始,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套完整的准入制度,从生产开始,包括出厂时的检验都要做到严格的质量把控。
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在国外,有专门的第三方测试机构,对车辆和充电设施的合格性进行测试,以保证一致性。如果我国也有这样一批具备相关资质的独立第三方测试机构以及强制的认证机制,就不会再担心执行力度的问题。
记者:随着“互联网+汽车”逐步推进产业升级,用户充电需求的变化也推动新标准的制定与发展,此次标准的修订对未来充电桩行业的发展有哪些设定?
倪 峰:想象一下,未来大家充电会比加油更简单,不用考虑不兼容的问题,或者是充电卡能不能刷的问题,甚至不用做任何动作就能轻松给爱车充电,整个充电过程将 由车和充电设施自主协商完成,“互联网+”将为用户带来更便捷的充电条件。新国标的修订考虑到了这一发展趋势,在即将开始修订的设备级标准中将做进一步的 努力。
下一步,我国充电标准的方向是无线充电技术标准、交流充电通信、大功率充电、组合式充电接口及机器辅助充电等方面的研究,部分领域已经成立了相关工作小组在进行前期研究。但是,如何让普通消费者接受这一新理念才是我们应首先要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