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垃圾焚烧:断崖式跌价背后暗藏危机

   2015-12-23 新华网 1850
核心提示:邻避效应曾经一度是垃圾焚烧行业的关注焦点,近年来,随着行业技术的进步、相关知识的科普加强以及整个环保行业的大势,公众与垃圾焚烧行业的

“邻避效应”曾经一度是垃圾焚烧行业的关注焦点,近年来,随着行业技术的进步、相关知识的科普加强以及整个环保行业的大势,公众与垃圾焚烧行业的矛盾也在逐渐趋于缓和。

然而,正当公众与行业的矛盾日趋缓和的时候,当前,尤其是今年以来,行业内“低价中标”现象频发,一时间“低价中标”的关注度甚至超过“邻避效应”。随着技术的进步,低价是必然,但是当前行业价格呈现“断崖式”跌落的情形,未免让人担忧。

断崖式跌落的价格

12月18日,浙江绍兴项目投标价格最低报价18元/吨。据相关资料显示:浙江绍兴垃圾焚烧项目(2250吨/日,含场外及园区投资约3亿元)今天(12月18日)开标,最新投标报价:重庆三峰18元,浦发环保35元,上海环境47元,深圳能源50元。

其中重庆三峰18元/吨的报价直接击破之前蚌埠(26.8元/吨)和高邮(26.5元/吨)项目的战绩,进入20元内阶段。

如果说蚌埠和高邮项目的中标价格引发业内热议的话,而此次浙江绍兴项目的直接击穿20元/吨的报价,则直接引发业内的“震荡”,甚至有业内人士称其为“行业自毁模式开启”。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发电分会秘书长郭云高对新华网表示,坦率地说,8月11日针对26.8元/吨处置费中标发表观点时,我个人是比较轻松的,觉得是垃圾焚烧发电产业的发展促使了价格的下降,26.8元/吨,令人喜中带忧,因为毕竟环保要求越来越高。11月26日针对26.5元/吨发表观点时,心情沉重,趋势令人恐惧,意识到引导这个产业的政策存在结构性的问题,更低价还将出现。“18元/吨”虽然证实了本人的猜测,但还是来得太快了,太猛了,即使现在还没有最终确定中标企业,即使我们可以说垃圾焚烧发电企业收入大头是售电。

郭云高还分析称,“18元/吨”,已经不再是企业恶性竞争和价格高低的问题,已经演变成城市垃圾处理责任主体错位,垃圾焚烧发电产业属性定位的问题。建设企业投资,环保企业顶雷,运营电费买单,我们几乎看不到地方政府在当地垃圾处理中的责任。难道真的因为垃圾焚烧发电享受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就被贴上了“可再生能源”的属性,而忽略了“废弃物处理“的本质。

至今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目录第六批迟迟没有公布,说明存在缺口,逐渐消减并最终退出只是时间问题。生物质发电、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等真正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可以通过发展来不断降低发电成本获得竞争力,而垃圾焚烧发电产业显然做不到。

虽然现在无法确定重庆三峰18元/吨的报价是否能够中标,但是此次透露出来的报价信息,无疑引发了业内的高度关注。

而业内普遍认为,处理一吨垃圾的费用一般应在65-80元左右,而日趋偏离此区间的价格应当引发警惕。

对此,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总工程师徐海云认为,此次重庆三峰的18元/吨的报价,客观上分析,由于其项目规模比较大,单位发电成本应该相对较低,再加上电价补贴等因素,综合比较,该项目综合价格比安徽蚌埠和江苏高邮项目要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补贴价格也是比较低的,应该引起重视。从1999年上海江桥垃圾焚烧项目,垃圾处理服务费为213元/吨,到今天的浙江绍兴项目的最低报价18元/吨,时隔16年,与上海江桥项目相比降低近12倍,排除技术进步因素,仍呈现“断崖式”跌落,不免让业内恐慌。

暗藏危机

众所周知,建设一座垃圾发电厂短则两三年,长则三五年,而在随后的运营期,依照现行的模式则要25年到30年。

郭云高曾撰文分析称,反对焚烧是表面现象,其实质是担心焚烧垃圾时产生危害;反对低价也是表面现象,其落脚点也是担心低成本无法保证高标准的焚烧运营。低价高质,不是靠宣传和承诺实现的,而是通过“运营”来证明的。即使是企业的收益,也不是靠投资项目来实现的,最终必须通过运营项目来实现。

所有问题的落脚点都指向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运营上,所有问题的解决也必须通过运营来解决。运营才是我们了解和监督垃圾焚烧发电厂的“牛鼻子”。

持续走低的垃圾处理费除了引来热议,还让业内人士担心,企业不盈利或亏损,甚至项目建成后,运营时环保不达标将怎么办?

对此,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认为,现在行业患上了严重的“焦虑症”,一些企业觉得马上没有市场了,所以就开始疯狂的跑马圈地、占山为王,根本不会关注后续运营。

该人士还认为,低价中标绝不是终点,一定会以要挟政府提价收场。而且未来3到5年,该行业会进入矛盾的集中爆发期,一些地方政府或会遭遇低价中标企业的“逼宫”。

在建设领域,事先低价中标,随后在建设运营过程中逼迫业主方提价或追加预算的案例并不鲜见。而在垃圾焚烧领域也不乏没有这样的例子。

一名地方官员在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就表示,可以怀疑,近期低价中标的项目,在后期运营中,高度存在着和政府讨价还价,提高垃圾处理费的可能性,并相信政府不会坐视不管。这实际上相当于一种博弈心理。

上述不愿具名的人士还认为,之所以业内连续出现低价中标现象,根源在地方政府,如果地方政府以少付钱为荣,这个行业就永无出头之日。

对此,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则表示,从理论上讲,高价低价本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对地方政府来讲,如果低价一样能达到要求,自然不会去选择高价。对企业来讲,如果能够获得高价,自然不会去选择低价。问题在于,从技术角度来看,能够稳定达到现行标准要求的垃圾焚烧工程的实际成本绝不可能低到那个地步,国内外都是如此,所以垃圾焚烧中标价屡屡跌破底线,原因必在技术之外。市场因素肯定很复杂,非技术人员能说得清道得明。特定阶段市场的非理性选择可能无法避免,但垃圾焚烧事关公益民生,肯定不能听之任之,必须通过强化环卫行业监管、环保监管、责任追究和信息公开,让低价中标焚烧设施接受严格检验,保障其稳定达标运行。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