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中国制造2025主攻智能化 吸引世界目光聚焦

   2015-12-29 中国经济网1930
核心提示: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以及最具成长性的市场。事实上,中国多年来一直扮演全球最大产品输出国角色。这一切均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以及最具成长性的市场。事实上,中国多年来一直扮演全球最大产品输出国角色。这一切均意味着,中国的一举一动都将牵动世界的目光。

遗憾的是,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中心,长期以来扮演的是低端、廉价产品输出国角色,中国向全世界输出了最多的产品却未能赢得足够多的尊重,产品形象与产品输出量之间形成巨大落差。这显然不是中国所希望的。

中国制造的低端形象与缺乏专利技术、制造设备落后、员工素质偏低诸要素息息相关,其中,制造设备的落后至为关键。要实现中国制造全面升级,必须率先实现制造设备的升级换代。

这就是“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出台的背景。

一、制造业的三大压力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能源日趋匮乏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解决这些全球性社会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雾霾的来源,无论是发电、汽车、钢铁、水泥都跟工业息息相关。“节能减排”、“绿色低碳”、“淘汰落后产能”俨然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词汇。为此,许多国家对工业节能减排的要求更高。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工业互联网”有一个相同的愿景,那就是工业节能减排与综合利用。

20世纪,大规模生产模式在全球制造业领域占据统治地位的,它曾经极大地促进了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使整个社会进入到一个全新阶段。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日益发展,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消费者的消费观和价值观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随之而来,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越来越明显,大规模生产方式已无法适应这种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

过去30多年是全球化发展最快的一段时期,发达国家通过产业转移将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料成本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对于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是生产的重要管理要素。而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的上涨也从客观上对未来制造业构成了极大的压力。

此外,受资源相对短缺、环境压力加大、产能加剧过剩等外界环境影响,传统的以能量转换工具为推动力的工业经济将难以维系。传统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已经失去了竞争力(图1)。

制造业面临的压力

二、“中国制造2025”的主线与主攻方向

《中国制造2025》的总体思路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的需求为目标,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图2)。

中国制造2025的总体思路

(一)主线将改变传统的以能量转换工具为推动力的工业经济模式

工业和信息化部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进“两化融合”工作,通过信息化的融合与渗透,对传统制造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随着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到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未来制造业中的作用愈发重要。所以,“中国制造2025”开始在两化融合的基础上,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为主线,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阶段性目标。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普及和应用,工厂车间内越来越多功能强大的智能设备以无线方式实现了与互联网或设备之间的互联。由此衍生出物联网、服务互联网,推动着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以信息物理系统(CPS)的方式相融合。通过互通互联,云计算、大数据这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以前的信息化、自动化技术结合在一起,工厂内的生产设备和设备之间,工人与设备之间的实现纵向集成,把整个工厂内部的联结起来,形成信息物理系统,可以相互协同、可以遥想呼应,生产方式从要素驱动变成了信息驱动,车点改变了传统的以能量转换工具为推动力的工业经济模式。

(二)主攻方向将有效降低成本、缩短工期、减少能耗、满足大规模定制

中国制造2025主要是侧重于产业与政策,工业4.0主要侧重于技术与模式,所以并不太一样。不过,也有一大共同点,那就是智能制造。

“中国制造2025”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旨在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一方面,加强工业软件与管理软件的信息化,加快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促进集团管控、设计与制造、产供销一体、业务和财务衔接等关键环节集成,实现智能管控;另一方面,推进生产设备或生产线的自动化,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促进制造工艺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

通过“信息化+自动化”,形成智能化,实现智能工厂,实施智能制造。当然,每个行业,每个企业的信息化、自动化方式方法各不相同。但是,通过信息化与自动化的深度融合,形成智能制造之后,必然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缩短工期,降低能耗,满足不确定情况的市场需求。所以,在“中国制造2025”的“智能制造”工程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制造业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3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30%,不良品率降低30%。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5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50%,不良品率降低50%。

未来制造业,在信息驱动下产品制造的过程中,将充分体现出了智能制造的价值所在,即:能够科学的编排生产工序,提升生产率,实现个性化定制生产,还可以调整资源使用,采用最节约能耗的方式。

机器人生产时代

在国际社会的观念里,“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有可能从根本上动摇美、德、日传统制造大国优势地位,因此,对该战略格外关注。观察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需要寻找到合适的样本。显然,美的是一个代表性企业。

首先,美的是中国最大的家电制造企业之一,每年生产、销售各种大小家电数以亿计,实现营收1400多亿元,在中国本土处于优势地位,国际市场也拥有一定影响力。

2015年,美的至少发生四起国际间合作,无疑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3月中旬至4月初,不到一个月时间即发生三起较大国际合作。首先是与美国空调巨头开利成立合资公司,一周后宣布与德国博世成立合资公司,4月初又宣布与日本希克斯成立合资公司。三起合作均围绕中央空调业务展开,布局力度堪称空前。我一直认为,美的能包揽2016年巴西奥运会全部场馆中央空调工程项目,与这些大力度的国际合作存在逻辑关系。

事实上,美的包揽巴西奥运馆场中央空调项目对美、日空调产业传统强国形成震动,他们没有想到自己会败在美的手下。

另一起国际间合作同样引人关注。8月份,美的与日本安川电机成立合资公司,宣布进军机器人产业,生产、销售工业机器人与服务机器人。目前,美的机器人战略推进力度在家电行业可谓最大,与其机器人产业的战略布局密不可分。

公开资料显示,至今年底,美的在用机器人将达到800台。以一台机器人可代替3—6名工人计算,相当于3万多名产业工人被机器人替代。所以我们看到,2011年,美的空调产业工人在5万以上,营收500亿元;到了2014年,工人数量减半至2.6万人,营收上升至近700亿元。这就是机器人的力量。

美的集团称,未来两年将新增1000台机器人,总保有量达到1800台。更长期的规划是达到万台机器人,用于自动化设备改造的预算不低于50亿元。若此,则美的集团未来所有产业均将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生产。

自动化、智能化对中国制造的意义怎么夸大都不过分。除了提高生产效率、节约劳动成本,机器人替代人工还有一层重大意义,那就是极大地提升“中国制造”的全球竞争力。

我们知道,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包括小批量个性化定制),对产品的一致性、标准性提出很高要求,长期以来,中国劳动力素质不高、生产设备落后,限制了中国企业产品(含部件)的一致性,最终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企业整体竞争力偏低。一个典型的说法是:同样一堆汽车零部件,日本工人组装出来的汽车和中国工人组装出来的汽车,质量及寿命可能差一大截。若实现生产自动化、智能化,则所有产品由电脑既定程序操作完成,所产各部件之间几乎不存在误差,零部件的一致性与标准性,必然带来产品质量的大幅提升,换言之,机器人生产时代,中国制造水平有望与发达国家将站在同一层面。

因此,一个企业机器人生产水平越高,这个企业的生产效率必定越高,盈利能力必定越强,产品竞争力必定越大,适应国际竞争能力越强,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仍以美的中央空调为例,其合肥工厂引进德国艾斯曼制造的全自动生产线之后,生产效率在原来基础上提升了70%,产品合格率提高至99.99%。这就是机器人带来的效果。

强大的制造能力最终在市场端显现。产业在线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中国中央空调市场总销售额331亿元,其中内销297亿元,出口33亿元。美的中央空调其间实现销售额60亿元,内销49亿元,出口11亿元。以销售额计算,美的中央空调总市场占有率为18.1%,国内市占率为16.5%,均高于国际著名品牌大金中央空调。

如此看来,美的中央空调吸引国际媒体关注不足为怪。我甚至乐观地预测,未来2—3年,美的有望登顶全球中央空调第一品牌。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