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专家在2015中国节能与低碳发展论坛上建言节能减排绿色发展

   2015-12-31 中国节能网1750
核心提示:12月25日,2015中国节能与低碳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和人士以节能减排、绿色发展为主题,为绿色节能减排积极建言献策。党的十八届五中

12月25日,2015中国节能与低碳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和人士以“节能减排、绿色发展”为主题,为绿色节能减排积极建言献策。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就是要改变长期以来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解决发展过程中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问题,提高发展的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解振华对“绿色发展”重要性的论述,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赞同。

据统计,我国2014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了33.8%,累计减排二氧化碳35亿吨。预计到2020年,我国碳排放强度将比2005年下降49%左右,将超额完成目标任务。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1990年到2010年间,中国累计节能量占全球节能量的52%,是同期全球节能最多的国家。

节能离不开质量技术基础

专家表示,从大的方面来看,节能主要是工业节能、建筑节能和交通节能3个方面,作为节能减排的“主力军”,工业节能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实现2030年的碳排放减排目标,首先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结构节能。通过强化产业政策和项目管理,提高节能环保的准入门槛,严防土地、能耗等关口,严把新上项目能评关,从源头控制不合理的能源消费,大力淘汰落后产能,抑制过剩产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解振华说。

质检总局副局长吴清海强调,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离不开坚实的国家质量基础技术。其中标准是提升能效的共同规则,技术先进、符合国情的节能标准体系,不仅能够为节能工作提供技术依据,还能够直接促进产品、行业、产业提升能效和降低能耗。促进能效标准的全球一致化进程。认证是提升能效的有效途径,消费者使用节能认证产品,能够在提升生活水平的同时,进一步相对减少能源使用,既节约家庭支出又保障生活质量。企业能够通过认证就意味着企业的质量保证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节能降耗符合规则规制。

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百项能效标准推进工程顺利推进,工程实施4年累计制修订和批准发布国家节能标准206项,其中强制性能效标准48项,可实现节电量1700多亿吨,能耗限额标准98项,可实现节能量约2亿吨标准煤。截至目前,我国纳入节能认证机制的产品有131类,国家累计发放节能认证的证书5.6万多张,获得认证的企业达到3600多家。经测算,2010年到2014年,所有获得认证的企业及其产品累计实现节能量折合标准煤1.81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57亿吨。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环分院院长林翎表示,国务院办公厅今年出台的《关于加强节能标准化工作的意见》,提出了节能标准的总体目标,我国目前的节能标准体系也在逐步完善。据统计,目前节能标准国家总量已经达到330项,节能标准体系基本形成,覆盖了主要耗能行业和主要用能设备。

城市节能大有可为

近期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不仅为我国的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也让城市节能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与工业等其他领域相比,公共机构用能的总量不大,但是公共机构的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力大,可以在全社会节能减排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作为公共机构自身,推进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推动公共机构节能减排,对全社会有示范作用。”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陈建明说。

根据2014年统计数据,全国共有公共机构177万家,建筑面积79.27亿平方米,用能总量1.81亿吨标准煤,占全社会能耗总量的4.3%,用水总量126亿立方米,约占全社会用水总量的2%。2014年全国政府采购节能环保产品达到3862亿元,占同类产品采购规模的78%,有效地推动了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

建筑节能是另一个城市节能的重点领域。“2013年全国建筑能耗占中国当年能源消费总量的21%,相比于发达国家30%、40%的比例,我国的建筑能耗实际上偏低,这是因为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工业能耗占比更高。”中国节能协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认为,我国的建筑节能不能照搬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模式,而是要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实行总量和强度双控”,把建筑规模总量管住,把每栋楼的节能约束变成强制的硬性标准。

北京交通行业节能减排中心副主任刘莹以北京市“交通节能减排智能化检测技术与应用”研究为例,带来了城市在交通节能方面的典范案例,包括首创了基于单车的机动车能耗排放多维感知技术;首创了基于大数据的三层次交通能耗排放模型体系等,并且基于该技术及有关应用,形成了一系列地方标准。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