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日企攻略 如何进军中国环境产业?

   2016-01-06 千篇一绿微信 2120
核心提示:这篇《2015年日企进军中国环保市场的可行性报告》发表在2015年12月24日的日本网站日本网,虽名为日企攻略,却实是在把脉中国环境产业,其中言

这篇《2015年日企进军中国环保市场的可行性报告》发表在2015年12月24日的日本网站“日本网”,虽名为“日企攻略”,却实是在把脉中国环境产业,其中言论可为中国提供镜鉴。

本文作者染野憲治为东京财团研究员。曾任职于环境省、厚生省、资源能源厅,担任过日本驻华大使馆一秘,现任环境省地球环境局中国环境信息分析官。2011年10月起兼任东京财团研究员。著有《中国环境手册2009-2010年版》等。

2015年日企进军中国环保市场的可行性报告

环境产业的“质”和“量”

2015年是中国新环保法实施一周年。中国政府加强环保法规,开始严肃对待环境保护的问题。2014年4月,中国在实施环保法25年后,首次在对其进行了修改。中国政府对污染控制的投资金额番了8倍,从2001年的1167亿元到2013年的9517亿元。

在此情况下,中国环境产业将实现跳跃性的增长。根据中国环保部及其他机构的调查,2011年,24000家公司环保企业总盈利达到3万亿元。此外,部分人士预测,北京为控制空气、水和土壤污染所执行的行动计划需要的资金支持超过6万亿元。

中国环保类企业数量庞大,有人呼吁中日两国可在环保领域建立合作双赢的关系。中国污染问题严重,而日本有先进的环保技术。根据市场原则,顾客选择他们想要购买的产品。环境企业也在质量、价格上展开了竞争。日本产品在中国市场畅销,中国人疯狂买进大批日本制造产品则足以为证,如:空气清新器、污水过滤器、医用口罩以及安全的食品等。

但是,当涉及到费用较高的产品时,如大气、水污染的防治等,中国顾客的狂热度则大大消减。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这种能够降低成本的技术倒还有市场,一旦涉及到提高成本的系统及服务时,一些遵纪守法的正规企业都尽量购买廉价的环保系统,只求满足最低标准,而违规企业根本就置这些环保系统于事外。

在生产环节也存在着不同的企业。有的企业通过与官商交易,拿到便宜的土地,获取垄断性质的资源,得到政府补贴,拥有融资特权;而有些企业完全依靠提供服务、出售产品为生。而特权企业通过将产品、服务的价格降低,甚至低于成本价格出售,使得后者无法获得正常利润。

如果没有一个靠质量和价格说话的市场,中国即使有再多的商业机遇,对日本及其他国外企业来说也是一文不值,对中国本土追求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正规企业也毫无意义。

新兴经济体发展环境产业的困境

2012年,我加入了一支环境产业研究团队,致力于研究所谓的“静脉产业”,也就是回收利用产业。研究课题名称为“回收处理系统的发展与传播综合研究——以培育发展中国家的静脉产业为目的”,这个课题由庆应大学的HosodaEiji教授主持,最终于2015年4月完成课题。

中国和其他新兴的亚洲经济体在工业园区等地,积极发展建设回收中心,来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程度。但由于这些国家存在各种各样的非正规部门,这些部门在环境保护、培育发展静态产业等领域,存在干涉,妨碍其正常资源回收利用的动作。我们的研究聚焦于在中国等其他国家进行田野调查,以决定日本的静脉产业能否进军这些新兴的经济体的回收利用市场,拓展日本静脉产业的海外业务,最终发展成为该产业中的领导者。我们预测,亚洲的区域资源循环系统会在未来会迅速成型,我们也对该系统的形成条件做了相关评估。

日本发展“静脉经济”之路

研究发现,新兴的亚洲经济体的“软办法”和“硬办法”,在法律和治理上都有缺失。“硬办法”指的是规范行为的规则,包括法律、政府规定、城市准则等;“软办法”则是其他的规则,比如企业道德、企业社会责任以及行为规范。我们将这些“软”、“硬”办法称为“体制性基础设施”。日本静脉产业的发展依靠一个相对广阔的市场(环保企业的数量),以及体制性基础设施(市场质量)。而中国以及其他新兴经济体确有市场潜力,但在体制性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也意味着,目前日本企业想要进军中国市场还面临着诸多困难。日本企业需要评估这些新兴经济体各自缺乏了“软”、“硬”办法中的哪些因素,通过环保企业的跨国合作来补救。(从这方面来看,日本市场面临着全球扩张的挑战,这个话题已超过本文探讨的范围)。

tips:“静脉经济”是垃圾回收和再资源化利用的产业,又被称为“静脉产业”、第四产业。其实质是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有机协调当今世界发展所遇到的两个共同难题:“垃圾过剩”和资源短缺,“变废为宝”,通过垃圾的再循环和资源化利用,最终使自然资源退居后备供应源的地位,自然生态系统真正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根据循环经济理念把产业部门划分成动脉产业和静脉产业是日本的首创。

在我看来,想要进军中国环境市场,日本的“静脉企业”就要做好应对诸多挑战的准备。这些企业要搜集足够多的“静脉资源”(venousresources),如再生产品(postconsumerproducts)、零件、材料等,而收集这些材料涉及到国家体制机制层面,这不仅对日本企业来说是一个挑战,对中国亦是如此。首先,中国废物回收利用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执行力也有待加强;其次,因历史,权责划分不明等原因,一些政府部门和组织会介入,干涉甚至会阻挠资源回收项目的进程;再次,静脉资源的生产或分配远远快于处理设备的建设速度。此外,公众和企业对资源回收利用意识淡薄也是一方面。如今,很多中国大型企业正试图努力改变现状,具体举措见下表。

近几年,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内很多非正式部门开始被规范化运作,逐渐步入正轨。日本的“静脉企业”和中国企业情况不同,在日本,企业很难合并非正式部门,或者说很难建立一套独立的资源回收渠道。

探索环保领域中日双方互利共赢局面

早在1994年,中日两国政府就签署了《环境保护合作协定》。到21世纪初,在政府的推动下,日本与中国在日元借贷,资金,技术等方面都展开了积极的合作。以日元借贷为例,日本方面向中国借贷约合1万亿人民币,用于治理大气和水污染。据悉,日元借贷总额为3.3万亿人民币,其中环境治理方面的借贷占借贷总额的30%。

2008年,奥运会在京举行,日本停止向中国进行日元借贷,这一官方动作也意味着日元借贷等示范项目的终结。这些项目停止后,日本一些拥有先进环保技术的企业在中国开始显现其优越性。从环保协助型合作到横向合作,中国企业开始和日本企业开始了更广泛而有效的合作,这一模式显然对双方都更有利。

日本和中国的环保企业是否能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这对两国国家和平稳定关系影响重大。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