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互联网+”下运营商的大手笔:打造真正的云计算样板

   2016-01-06 互联网周刊2850
核心提示:美国行政学家林登于前些年提出无缝隙政府管理概念,指政府打破已有的传统部门界限和功能分割的局面,整合政府内部所有资源,以统一的界面为公

美国行政学家林登于前些年提出“无缝隙政府”管理概念,指政府打破已有的传统部门界限和功能分割的局面,整合政府内部所有资源,以统一的界面为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和服务。从本质上说,“无缝隙政府”的运作模式在理论上尚且成立,但实践中却困难重重。随之,以“云”作为突破口,共享软硬件资源和信息,建构一个能为政府、企业人员提供按需服务的计算资源池,使专业化的服务开放式集约化,逐渐成为现代政府、企业极力“补合缝隙”的重要渠道。

在各行各业“互联网+”及国内企业对云计算接受度日渐提升的现实背景下,拥有可靠可信、高质量服务能力及庞大基础设施资源的电信运营商快速“扎进”云服务阵营,着力推动云服务所连接的相关产业或技术的落地。在此过程中,中国三大运营商从云计算解决方案的底层架构、大数据软硬件、定制化服务等各个维度发力,具备了全业务运营能力,从而助推大批企业从传统IT平滑过渡到云计算阶段,化零为整,在规模化建设上打造出了真正的云计算样板。

“第三次IT革命”下的

运营商战略落地

云计算作为IT产业的第三次浪潮,目前在中国已度过市场导入和准备期(2005-2010年),并正式进入产业高速发展期(2010—2015)。电信运营商真正进入云计算市场应追溯到2009年。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分别于当年正式推“翼云”、“大云”平台入市。历时6年,三大运营商在战略层、产品层、服务层都已取得质性飞跃。

2012年,中国电信成立云计算分公司,并提出“4+2”云计算战略布局。面对着数据中心业务需求的急剧扩张及变化,中国电信云计算公司于去年10月将“4+2”云计算战略布局擢升为“8+2+X”。升级的目的正在于全力解决政府、企业用户对属地化选择的高度要求,以交付更低时延和更高体验的云计算服务。与此同时,随着移动互联规模扩大,数据中心布局与用户实际分布存在的一定差异以及市场环境对IDC承载网络的更高需求,中国电信云计算公司今年在将全国重点IDC进行连接基础上,基本实现用户流量在不同数据中心间的调配和优化,并连通了其在内蒙、贵州以及8个互联区域点。同样在战略层,中国移动对于云计算基础设施投入也在不断加大。其中,北京国家信息港和广州南方基地已经陆续投入运行,哈尔滨、呼和浩特、贵州等数据中心在当地政府大力支持下也进入规划建设阶段。中国移动依托庞大且丰富的资源池打造基于云平台的“大数据城”,构建了“资源池、大数据和云计算增值服务”产品线及云生态链。中国联通(600050,股吧)则推出“沃云”品牌,打造“云基础设施、面向B2B的企业云和面向B2C的公众云”产品线,重点强调其高速极致的CDN管理平台,并于今年5月开始在全国31个省会节点部署其云计算资源池。

具体应用产品方面,电信云在云计算(弹性云主机,弹性负载均衡)、云存储以及配套网络服务方面具有较为深厚的积累,这是由于运营商在网络和资源上所具备的重要优势。但另一方面,基于云主机、云存储的IaaS服务并由此展开的业务并非只能作为运营商切入云计算市场的标配,如何实践云计算基础应用,加强政府、企业单位的行政效能,创造全新的商业运行模式才是运营商依托云计算整合汇聚资源的根本。出于为企业用户解决综合信息通信多方需求的目标及近几年发展的深入,中国电信云计算公司将自身逐步定位于IaaS服务提供商领导者、PaaS和SaaS服务提供者。在PaaS和SaaS领域,中国电信已在全国建设20多个行业、应用基地从而拉动宽带,推动其移动应用发展并和云及IaaS进行捆绑,为未来发展创造条件和空间。同时,中国电信云计算公司表示接下来会进一步聚焦基于宽带的各项业务,把云和面向企业,包括家庭客户的产品进行有机结合和捆绑。

一手好牌:

基础建设、网络资源、运维团队

随着互联网及云计算业务的快速发展,电信运营商都加大了在IDC上的建设和升级。政府、企业客户对解决方案的提供、数据中心的安全传输及IT迁移都有较严格的需求。例如,为建设全方位的数据灾备和网络保障,中国电信云计算数据中心大多布设四、五星级机房,覆盖ChinaNet(骨干网)的核心节点,多出口,并且搭建了第二张网——CN2,实现所有数据中心对CN2的接入。

除数据中心外,运营商在网络、基站等其他基础网络建设上也占据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无论是利用全国乃至全球的骨干网络实现安全可靠的互联网接入,还是铺设大范围的移动通信网络、Wi-Fi热点等资源,都是发展云计算的基础。截至今年九月底,中国移动4G基站已经超过100万,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到今年底的4G基站建设目标为46万、50万。而将云计算与通信基站进行结合,把信号更快更稳定地传输到云计算中心计算处理,正是目前运营商“云基站”理念构想的重要方向。另外从行业的角度而言,运营商在光纤、宽带等通信传输资源的基础业务布局上,能最大程度地用自身传输网空闲资源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传输节点保护,从而保证其云服务质量的可靠可信和响应质量的快捷高效。

其次,运营商在提供公众服务方面具有成熟的支撑体系,丰富的运营经验,因而市场品牌渗透率自然不言而喻。手攥着一批拥有多年工程经验的运维队伍,始终致力于对工程中配套基础设施的规范化建设,使得电信云在云计算市场,特别是面向政府、企业客户时,能提供较为全面的安全保障技术设备及制度体系。以中国电信为例,其团队体系内就拥有两大法宝——一是十万运维大军,即做网络维护的队伍(包括云的运营);一是遍布各级行政区,专门面向政府、企业大客户的六万销售团队。在各家运营商团队的长期积累和深耕下,电信云的经营客户面得以广泛铺设。

当然,政府对电信运营商开展云计算业务的鼓励支持、运营商自身在大规模通信服务层积累的基础经验、计费模式以及在传统IDC业务耕耘过程中获取的客户信任,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电信云的发展和长足进步。相对应地,云计算业务需求的增长使电信运营商在产业链中与IT软/硬件厂商、互联网公司融合、渗透得更紧密,对其基础业务的拓展也存在着互补优势和贡献力量。

运营商的“大手笔”:

打造真正的云计算样板

中国云计算产业规模的快速增长,辐射面日益扩大,让IT软/硬件商、互联网公司及运营商看到了崭新的机会,这里有商机也有企业自身转型的契机。中国电信从2004年开展ICT业务,历经十余年该业务收入规模已达400-500亿。关于ICT的未来,中国电信云计算公司副总经理徐守峰认为其发展方向一定是“云化”。在三大运营商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深化、落地其云服务战略过程中,以数据中心为中心的建设已日趋重要,同时,敏捷、高效、开放的云数据中心网络将是未来支撑运营商ICT转型的基础。

相比IT云、互联网云,电信云在国内数据中心建设方面已初具规模:中国联通规划构建了十大云数据中心。对于原有数据中心,中国联通将在改造升级基础上,进行集约化整合。据悉,未来中国联通还将打造东部发展带、中部发展带、西部发展带和国际发展极“三带一极”的云数据中心版图,按照不同地区的业务需求建设新的云数据中心。中国移动的数据中心规划重心则集中在一级IDC的建设,目前在全国各地的数据中心已密集开工,预计2016年数据中心全网机柜将突破10万架。中国电信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拥有超过377个数据中心,占据50%以上的份额;在大数据业务方面,中国电信内蒙古数据中心每天都在处理来自全国31个省源源不断的数据量,再加上延伸到这些省地区的对内对外CDN服务,贵州、内蒙古两大园区已具备强大基础托管能力。从三大运营商对云数据中心的总体建设来看,电信云已基本为其数据中心勾勒了规模化、标准化的发展版图。

此外,随着数据中心逐渐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全球企业普遍在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建设上“大手笔”投入。纵观中国三大运营商,中国电信投资数百亿打造内蒙古和贵州两个旗舰级的云计算信息园,两个园区的规划总能力超过了中国电信现网数据中心能力之总和;中国联通将在香港建立一个机柜达4000个的亚太区云数据中心;中国移动预计将在未来5年之内投资600亿在内蒙新建超过100万个机柜的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由此可以预见的是,国内企业在构建数据中心方面,正驶向“跑马圈地”阶段。正如徐守峰所说:“很多企业将互联网看成最好做的轻资产,但云恰恰是重资产,需要先期的投入。”

随着用户消费习惯改变和政府采购拉动,运营商势必将面向更广大的政府、企业用户群及更特色化、定制化的云服务需求。“互联网+”带来的在线数据量指数裂变需求与数据中心供给线性增长,助推数据中心需求和价值不断提升。因此,在全国IDC机房供给量大幅增加的竞争氛围中,“大手笔”投资和数据中心的“大型化”依然是包括运营商在内的云服务商避不开的方向。

不过早几年前就有研究表示,全球数据中心在2007年排放了116百万吨的二氧化碳,而IT设备的碳排放量占据了全球碳排放量的2%。因而,如何利用更好的能耗均增计算技术、更高效的电力配送及冷却系统实现数据中心的低能耗和高能效同样是云服务商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从以上两方面来说,真正的“大手笔”既需要大投入建设规模化、高服务质量的数据中心(IDC),又需要云服务商充分利用领先的IT技术和BT(建筑)技术创建更“绿色”的云服务生态环境。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