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总书记要对长江经济带动真格了 解决三大顽疾

   2016-01-12 瞭望 2490
核心提示:新年第一个工作日就赴重庆视察的习总,行程重点就在推动中国的第三大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建设。从2013年起就在预热的长江经济带这个国字号

新年第一个工作日就赴重庆视察的习总,行程重点就在推动中国的第三大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建设。

从2013年起就在预热的长江经济带这个“国字号工程”概念,终于在习近平的推动下,进入实质性落实的阶段。

但习近平5日在这个座谈会上的讲话却很耐人寻味:长江要搞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按照常理,一个国家战略落地,各地不是应该争着抢着上项目、求批复么?不搞大开发是什么情况?这是因为,围绕长江这条“黄金水道”的开发,多年来始终难以突破部门和地方利益的藩篱,好好的一条水路,被各路“财神”吃拿卡要,奄奄一息。

中国要向长江上石漠化、水土流失、河湖湿地退化这三大顽疾动真格了。

顽疾1

石漠化

相关:水土流失及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

石漠化是岩溶(喀斯特)地区的一种特殊的环境问题,是由于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也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

截至2011年底,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200.2万公顷,占岩溶土地面积的26.5%,占区域国土面积的11.2%,涉及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和云南8个省(区、市)455个县5575个乡。

按省份分布状况来看,贵州省石漠化土地面积最大,为302.4万公顷,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25.2%;云南、广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和广东石漠化土地面积分别为284万公顷、192.6万公顷、143.1万公顷、109.1万公顷、89.5万公顷、73.2万公顷和6.4万公顷,分别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23.7%、16%、11.9%、9.1%、7.5%、6.1%和0.5%。

尽管目前中国已经展开了石漠化治理,但可以预见的是治理过程将会非常艰难。

首先,石漠化的防治难度越来越大,目前有12万平方公里石漠化土地,要使岩溶地区的生态状况显著改善,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特别是石漠化土地基岩裸露度高,成土速度十分缓慢,立地条件差,而且需要治理的石漠化土地立地条件越来越差,治理成本越来越高。

尽管如此,石漠化驱动因素依然存在。石漠化地区多是老、少、边、穷地区,国家扶贫重点县227个,贫困人口超过5000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高达217人,相当于全国人口密度的1.52倍,人口压力大,极易产生对生态资源的破坏。

再者,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系统仍很脆弱。石漠化地区植被以灌木居多,大部分植被群落处于正向演替的初始阶段,稳定性差,稍有外来破坏因素影响就极有可能逆转,遭受破坏。

不得不说的是,石漠化地区的人为逆向干扰活动依然严重。目前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仍很突出,特别是毁林开垦、樵采薪材的现象还较严重,陡坡耕种、过度放牧等现象还大量存在,给建设成果巩固带来沉重压力。

顽疾2

水土流失

相关:水土保持

提到水土流失,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谁成想在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它是林草退化和石漠化的元凶。

除此之外,水流量日益下降也是目前长江流域最突出的问题之一。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人民最深刻的体会是自从长江三峡截流之后,每年的丰水期几乎看不到洪水,即使有一次,那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一夜之间就没了踪影。

而且枯水期提前延后的现象日益严重,导致长江中下游的主要支流如湘江、赣江几乎是年年到了冬天无水可用,特别是许多中小支流年年断流,有些中小支流几乎难得见到水,而且一年比一年严重,不仅如此,长江干流的水也在日益减少,如此下去,长江成为季节河不是没有可能,现在,长江水运主要集中于长江干流,长江支流的水运一年比一年少。

水土流失导致的另一大恶果是一年比一年严重的地质灾难。泥石流、塌陷、山体滑坡等极度地质灾难在过去很少发生,现在,这类极端的地质灾难一年比一年多,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日益严重。矿产资源的恶性开采,使地表水的水质变坏和干旱日益加剧,人们不得不不断开采地下水。

同时大量的水电、道路、城市等开发,严重破坏了地质结构。近年来不断发生的天坑事件则是地质灾难的极端表现,电影《地陷危机》中的场景或将在长江流域成为现实。

顽疾3

河湖湿地退化

相关:河湖和湿地生态保护修复,退耕还林还草、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

长江流域有我国最大的淡水湖群。这些美丽的湖泊,容纳百川,调节洪峰,与长江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过去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湖泊集中的地区,到处都可见湖泊,所谓的五湖都集中在长江流域,尤其是湖南、湖北等省曾经是湖泊最集中的地区。但是现在,水土流失和围湖造田使这些湖泊的寿命剧减,以“水乡泽国”而闻名的长江流域居然也有大型湖泊行将消失的可能。

有着千湖之省的湖北,在20世纪50年代,面积超过0.5平方千米的湖泊有1066个,总面积达8300平方千米。但是目前仅存309个,总面积缩小到2656平方千米。现在,我们去看看湖南、湖北,不但很少能够看到湖泊,洞庭湖、鄱阳湖也在日益缩小,尤其是洞庭湖早已没有湖泊的影子,完全成为了几条河流的汇集地,特别是冬季,行船都不行。

如此下去,洞庭湖、鄱阳湖将会成为历史地名,步罗布泊后尘只是时间问题,而且现在许多湖泊已不与长江相连了,成为了内陆湖,随时有消失的可能。而在整个长江中下游,在20世纪50年代湖泊面积还有22000多平方千米,到80年代只剩下12000平方千米,减少了45.5%。曾经星罗棋布散珠碎玉般的湖泊,纷纷失去了它们那迷人的光泽。

据调查统计,仅洞庭湖、鄱阳湖、江汉湖群和云南高原的湖泊,由于围垦和淤塞而丧失的淡水储量就达350亿立方米以上,超过了两座拟建的三峡水库的防洪库容。值得一提的是,长江中下游的许多湖泊已不再和长江相通连。

湖泊生态环境的退化主要是由于湖泊的利用不遵守水体的环境容量,致使功能降低,水生资源衰退。如,洪湖的掠夺性开发,造成生态环境不断恶劣,水生植物总量锐减,鱼类资源衰退,水禽资源锐减。20世纪80年代以前,洪湖水生植被覆盖率高达98%,水生植物总量157万吨。

水产专家预算,洪湖最佳圈养水面为0.l~0.13万公顷,极限圈养面积不超过0.17万公顷,这样才能保持湖泊生态平衡。而目前洪湖圈养水面已超过0.17万公顷,还有近0.67万公顷精养鱼池都需在湖中绞草,洪湖水生植物利用量已大大超过了极限。洪湖现有水生植被覆盖率下降了l/3,深水植物生物量减少了近80万吨。

除此之外,长江流域湖泊生态环境的衰退也是触目惊心的。湖泊生态环境的退化主要是由于湖泊的利用不遵守水体的环境容量,致使功能降低,水生资源衰退。如,洪湖的掠夺性开发,造成生态环境不断恶劣,水生植物总量锐减,鱼类资源衰退,水禽资源锐减。

20世纪80年代以前,洪湖水生植被覆盖率高达98%,水生植物总量157万吨。水产专家预算,洪湖最佳圈养水面为0.l~0.13万公顷,极限圈养面积不超过0.17万公顷,这样才能保持湖泊生态平衡。而目前洪湖圈养水面已超过0.17万公顷,还有近0.67万公顷精养鱼池都需在湖中绞草,洪湖水生植物利用量已大大超过了极限。洪湖现有水生植被覆盖率下降了l/3,深水植物生物量减少了近80万吨。

湿地号称“地球之肺”,它是众多植物、动物特别是水禽生长的乐园,同时又向人类提供食物(水产品、禽畜产品、谷物)、能源(水能、泥炭、薪柴)、原材料(芦苇、木材、药用植物)和旅游场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此同时,湿地还可作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补充地下水,又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还能滞留沉积物、有毒物、营养物质,从而改善环境污染。

然而由于城市的扩张、农田的扩张,工业的扩张,长江流域曾经有无数的滩涂、湿地现在几乎没有了踪影,通过退耕还林、还湖,虽然再度出现了一些滩涂、湿地,但都只具有象征意义,而且也根本不是想象的滩涂、湿地,而是公园化,只有其名,没有其实。

耕地。过去,由于夏季有明显的洪水,而且一年有几次,这样,既净化了河水,而带来了大量的有机淤泥,等于是将长江流域的土质进行天然的耕耘,而且土质营养丰富,对农作物的生长极为有利。现在,由于几乎没有上游水下来,再加上气候日益恶化,特别是耕地化肥、农药使用过度,土质荒漠化日益严重,而且由于海水倒灌日益严重,盐碱化一年比一年加重,长久下去,中国最主要的几个商品粮基地如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等几个集中的地区将不适合耕种。

其他问题

污染严重

关于长江的污染问题,仅举几个数字就可以说明一切。

据统计,我国长江沿岸约有40余万家化工企业,此外还分布着五大钢铁基地、七大炼油厂,以及上海、南京、仪征等石油化工基地。大量的石油和化学工业生产力因航运便利,都集聚在长江沿岸,可以说,长江流域一些江段岸线基本被化工项目所占领。

长江沿线城市人口密集,规模以上的排污口有6000多个。众多工业、生活废水往往直接排入长江。近年来的调查表明,长江已形成近600公里的岸边污染带,其中包括300余种有毒污染物。2012年水利部水资源公告数据,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785亿吨,其中近400亿吨排入长江——差不多相当于一条黄河那么多的污水排进了长江。

严重的污染必然导致长江水质的严重恶化。生活在长江流域的人都有这样一个感受,大约在30年前,不要说河水,就是沟渠里的水就可以直接饮用,现在,我们生活在号称是中国水窝子的长江边,却没有水喝,原因是河水水质日益恶化,污染日益严重,多种重金属如汞、铬、镉等超标日益严重,许多河水已到了无法饮用的程度,三类水以下的水质面积日益增多,各种怪病日益增多,根本原因是长江流域不达标的污染企业越来越多。

而且长江流域水电开发现象日益严重,现在的长江已不能用波涛汹涌来形容,只能用一潭死水来形容,因为水电站的开发,已经将万里长江隔断成一个个水潭,河水无法循环,各种重金属当然就沉淀下来,久而久之,水质自然恶化,污染也就日益加重,为什么河水、湖水蓝藻、绿藻类现象一年比一年严重,根本原因就是水质恶化、污染严重的结果。

据统计,目前长江全流域水质符合Ⅰ、Ⅱ类标准的为45%,符合Ⅲ类标准的为31%,属于Ⅳ、Ⅴ类标准的已污染的为24%。著名的三大湖泊中,洞庭湖的整体水质基本良好,但局部污染比较严重;鄱阳湖的有机物污染,近几年比1975年增了2倍;太湖局部水域的有机物、酚和油类的最大值都超过地面水质标准。太湖、巢湖、滇池已被国家列为三个污染最严重的淡水湖泊,并限期整治。

尽管实施长江流域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保护长江环境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值得一提的是,在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中,应充分保护生态建设得力省市的利益和积极性。

众所周知,生态建设是一种具有明显正外溢性的公共产品,一个地区的生态治理,成本由自身担负,正效益却可以外溢到其他地区,地方政府在进行投入和收益、权利和义务的比照时,外溢到其他地区的环保效益难以计算在内,而自身又因环保损失了GDP,这必然会减弱地方环保的积极性。

这种环保投入换不回环保收益的现状,亟需公平的生态补偿机制弥补,比如在督促长江上游省市承担起更多的环保责任的同时,要求中下游受益省市要对此进行补偿和援助。长江经济带要建立在环保带之上,而环保的成功,最终取决于“环保者不吃亏”局面的实现。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