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江西萍乡十三五规划中的建设江南特色的海绵城市

   2016-02-10 中国萍乡网1940
核心提示:家住安源萍水头——这句《杜鹃山》里脍炙人口的唱词,让很多人认识了江西萍乡。萍乡历史文化悠久,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既是中国最早的重工业

家住安源萍水头——这句《杜鹃山》里脍炙人口的唱词,让很多人认识了江西萍乡。萍乡历史文化悠久,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既是中国最早的重工业基地之一,又是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和秋收起义的发源地,计划经济时代为国家能源供应作出过巨大贡献。

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和中部老工业城市的典型代表,该市存在转型升级和改善人居环境的强烈需求。多年来,该市致力转型发展,提升城市品质,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等称号,特别是通过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构建起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健康的水环境与水生态体系,为海绵城市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5年4月,通过竞争性评审答辩,该市成为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全市上下怀着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全力以赴、众志成城,努力把萍乡打造成独具江南特色的现代田园“海绵城市”。

下雨必涝,雨后即旱,只因城市呼吸难

晴时旱、雨时涝,作为典型的江南山地丘陵城市,水难题已经成为制约萍乡发展的最大障碍。

一是城市内涝。萍乡城区处于山地低洼地带,暴雨时节三面山地产生的径流均沿萍水河汇入市中心,导致城区短期内积水暴涨。该市土壤以红壤为主,红壤下层基质多为砂岩,天然蓄水能力不足,再加上多年来城市硬化、生态破坏、排水防涝设施滞后、雨洪调蓄和应急管理能力不足等因素,导致排水不畅,内涝事故逐年增加。该市在2010年6月23日、2011年6月14日、2014年5月25日分别发生了城市内涝,对社会管理、城市运行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是城市缺水。该市无过境河流,是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并存地区,人均拥有水资源量比江西省人均水资源少47.1%。该市二产比例较高,随着经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供水压力逐渐增大。现有城市水利设施陈旧,地表降水资源综合利用系数小,雨水调节不畅,加重了缺水程度。同时,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水资源调配和监控力度不足也是缺水的重要原因。

三是水质污染。目前,全市城区雨污分离管道设施建设不足,雨水初期污染控制措施仍不完善。在降水季节,雨水量较大导致不能进行集中处理,城区内部分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萍水河,加重了河流断面的水质污染。监测显示:萍水河水质整体为Ⅲ类,在水资源相对匮乏时为Ⅳ级。

由于历史原因,该市煤炭资源开采已有百年的时间,多年煤炭资源的开发对地下水影响较大。近年来,城市发展过程中也超采了较大规模的地下水,导致部分区域形成了地下水漏斗。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是党和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也是破解萍乡水困扰的“及时雨”。该市抢抓机遇,用海绵城市理念规划城市水资源,优先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利用自然排水,实现雨水在城市中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变“工程治水”为“生态治水”,促进城市顺畅呼吸,让昭萍大地不断变净、变美、变优,使环境更宜居。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生态恢复是关键

萍乡素有“锦峰秀水萍实里”的美誉。近年来,该市充分认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始终秉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统筹绿系、水系、城乡体系、交通体系、耕地体系建设,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让自然回归城市,让绿色造福百姓。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规章制度。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高标准、高起点建设海绵城市,该市经多方研究论证,出台了《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及三年建设项目计划,所有项目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招标、统一施工”要求,落实了主管部门,明确了项目类型。

自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后,市海绵办及时组织学习,为实现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的目标要求,制定了《萍乡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项目工程技术管理实施细则》,规定建成区内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必须实施低影响开发建设。

完成了《萍乡市海绵城市总体规划》等7个规划和《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导则》等3个标准及导则的编制并通过专家评审。制定了项目管理和专项资金奖补办法,把海绵城市设计和建设要求纳入“两证一书”行政审批之中,避免重复投资和碎片化建设。同时,该市完善了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制定了工作规则,建立了海绵办主任例会制、项目设计和施工方案审查制,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机构和人员的磨合,形成工作合力,提升了工作效率。

积极探索模式,推进机制创新。按照国家“用资金买模式”的要求,结合住建部等部委的意见,该市在试点建设一体化管控体系上开展了积极探索,拟通过招投标聘请北京清控人居环境研究院作为该市海绵城市技术服务(监测平台和技术咨询)单位,建设统一的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指标体系和一体化管理模型平台,解决海绵城市建设各环节技术问题,防止多个政府部门考核导致管控体系碎片化。

在项目设计阶段,对项目方案和设计图纸进行审查;在项目施工阶段,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通过全过程一体化管控,对项目实施成效进行监测考核,为奖励资金拨付、PPP项目按效付费、政府监管等提供基础。住建部以该市经验为基础,正在组织北京清控人居环境研究院制定海绵城市建设管控暂行办法。目前,监测平台建设项目已编制完成技术方案,拟将监测数据统一传输到正在建设的市信息中心数据机房,同步建设城市排水设施管理系统和城市排水管网模拟系统,通过一张图展示监测实时信息。

新老融合,因地制宜,统筹建设海绵体

萍乡中心城区位于市辖区的中部丘陵地带,雨季易受南北两端下泄洪水的影响。该市以新城老城相结合作为选取原则,同时考虑地形排水等因素,选择相对独立排水分区作为示范区。示范区选取老城内易受洪涝影响区域作为老城试点;根据排水分区和近期发展诉求,选取新城区商务中心与行政办公中心区域作为新城试点;围绕萍乡特色和生态涵养发展,增加田中湖及其周边区域。三区域连为一体、对接未来,共同组成萍乡海绵城市示范区。

多方筹措资金,狠抓项目建设。该市海绵城市三年建设项目估算总投资46亿元,其中政府投入资金17亿元(含中央专项支持资金12亿元),拟吸引社会资本29亿元。市海绵办多管齐下,积极筹措项目资金。积极筹建融资平台,市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完成了股权变更和资金评估,已经符合融资平台的要求;运用PPP模式引导和发挥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试点建设,通过从财政部等资源库筛选,采取竞争性磋商方式确定了南京卓远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为PPP第三方中介机构,确定了服务内容;通过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已与两家政策性银行达成了50亿元的贷款意向。

根据调整后的项目建设计划,2015年该市计划完成海绵城市试点建设面积2.7平方公里,完成20个年度项目建设,其中公园广场类2个、水系建设类2个、道路及管线类2个、排水分区类14个。所有项目在市海绵办的统筹下,分别由市海绵办、萍乡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负责实施,并统一由北京清控人居环境研究院负责技术支撑。截至目前,我市海绵城市在建项目17个,完成海绵体改造和建设投资约7.8亿元,其中田中湖湿地公园约5.1亿元,319国道改造约8500万元,320国道改造约1.2亿元,玉湖生态化建设约4500万元,市海绵办负责的12个排水分区完成投资约1800万元。由于专项资金奖励补助及管理暂行办法还没有正式出台,目前实际拨付工程预付款685万元。

凝心聚力,创优争先,引领绿色新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是萍乡又一次提升城市品位、为老区人民谋福祉的重大契机。该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不仅可以实现雨洪利用、排水防涝以及河湖水系整治,还将通过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城市水资源、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城市水安全、复兴城市水文化等,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萍乡引入海绵城市理念,有助于恢复城市水系统的“弹性”,破解江南煤炭资源枯竭采空型城市对暴雨径流的调控能力不足、蓄水能力不济、排洪排涝不畅的现有城市短板,构建符合江南特色的创新型海绵城市。

为充分发挥试点城市的示范引领作用,该市在现代田园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建设和新型城镇化道路深度融合上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是通过建设试点工作,提升萍乡城市基础设施服务水平。以蓄为主,强化“蓄”设施,建设好萍乡市的河湖水系,构建以河、湖、山塘为主体的城市海绵体系统,同时加强人工调蓄区建设和河湖水系调度工程,构建综合雨水调蓄利用系统,缓解工程缺水、降低内涝风险;以水环境、水生态为核心,响应国家“水十条”的精神,打造萍水河、五丰河流域综合整治项目,通过流域内系统建设,保障水环境、水生态的需求,打造“水清岸绿”的优美环境,提高城市的宜居性。二是通过对试点工程的总结为类似城市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主要反映在提供适应丘陵型城市特点的海绵城市建设经验、探索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中的应用以及研究适合江南地区降雨特点的LID设施选择。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