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英利之困折射扩张之痛 光伏产业根本在制造业

   2016-03-01 中国能源报1700
核心提示:深陷债务危机的英利集团有限公司或可暂渡难关。1月20日,一份中国银监会印发的内部文件显示,银监会和国家能源局支持对英利资产债务重组,随后

深陷债务危机的英利集团有限公司或可暂渡难关。

1月20日,一份中国银监会印发的内部文件显示,银监会和国家能源局支持对英利资产债务重组,随后英利公共关系部副部长王志新确认了英利集团正式启动债务重组。

2月15日,彭博社等外媒援引相关知情人士的一则消息称,国家开发银行和河北省保定市政府共向英利“输血”33亿元。消息还透露,英利与此前盛传的战略投资方——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也已取得实质性谈判进展。

从曾经组件出货量第一到如今债务重组,英利过山车似的发展折射出了我国光伏企业从公司治理、战略规划、资本运作方面的一些问题。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英利巨亏的主因在于过度扩张。虽然光伏产业出现回暖,但市场供需平衡还较脆弱,过度乐观并盲目扩张恐怕会再度导致产能过剩。英利的危机是行业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的缩影,光伏行业加速洗牌将成为趋势。”

巨亏缘于过度扩张

公开资料显示,成立于1987年的英利集团,于1998年进入太阳能光伏发电行业,因1999年承建国内首个年产3兆瓦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及应用系统示范项目、2012年实现全球光伏组件销量第一等扬名业内。

据了解,2007年,英利主要资产之一英利绿色能源赴美纽交所上市,但2007年至2014年之间,英利却只在2007、2008和2010年实现了盈利,其余年份均出现了亏损。2015年,光伏行业全面回暖,多数企业扭亏为盈,英利却仍深陷债务泥潭。英利2015年三季度财报显示,英利总负债239.43亿元,流动负债184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121.3%。

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首席光伏研究员红炜告诉本报记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英利起步于制造业,如今债务重组在于其持续地在很多方面同时发力,过度扩张。”

在丰厚利润面前,英利于2008年成立了六九硅业有限公司并在多晶硅等项目上投资高达126亿元。可同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产能过剩的多晶硅价格开始出现断崖式下跌,六九硅业于2011年减值22.75亿元。市场突变下,失利于多晶硅业的英利将目光投向了光伏电站

在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看来,英利是在国家政策推进中丢失了企业投资理性。

“低价杀入而后高调布局。”这是英利进军光伏电站后业内的普遍评价。

林伯强在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英利此举令自身危机四伏。他分析说,一方面,国家及地方政府一直在鼓励光伏电站建设。而另一方面,我国电力已步入相对过剩时代。

记者了解到,2015年我国弃光形势更加严峻,加之因投资成本过高,企业很难通过其他方式来化解光伏电站的收益缺失,高负债率便成常态。

企业处境将进一步分化

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勃华介绍,2015年我国光伏制造业盈利能力显著增强。排除几家由于历史包袱过重导致亏损的企业,通过对33家通过规范条件企业2015年经营情况看,仅有4家企业亏损,平均利润率达到4.7%,平均净利润率约为3.6%,2015年增长达到30%以上。

2015年光伏行业兼并重组加速,以市场为主导的资源整合不断深入。顺风国际收购万年硅业及美国Suniva63.13%股权,进一步优化产业链布局;通威集团入股台湾昱晶能源,增强电池片规模经济效益。2016年年初,隆基股份与SunEdison签署6300万美元资产收购协议以及3吉瓦组件销售协议,持续获得多晶硅原材料稳定供应。

但是,王勃华也表示,光伏制造业已呈现分化迹象。有规模、有品牌、有技术的组件企业订单饱满,产能利用率高企,中小企业接单困难,大部分为代工以及提供自身电站建设。

“未来几年的光伏行业一定会是几家领先的光伏企业占据市场80%以上的份额,加上工信部等出台的相关文件将会进一步加速光伏行业洗牌。”一位光伏行业资深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在新一轮光伏企业竞争中,光伏制造企业资金需求大且微利,一些中小型的电池和组件企业将是重组并购的重点。在资金实力强和市场占有率大的龙头企业冲击下,资金实力不足的中小型企业市场份额将急速下滑,在竞争中倒闭或被并购是必然结果。”

光伏产业根本在制造业

据王勃华透露,光伏投资热情从上一轮的制造环节向应用环节转移。“目前整个光伏产业链中,电站开发环节有10%以上的内部收益率,远高于光伏制造业;此外,投资光伏电站也可拉动企业自身消化电池组件等产能。组件制造商前20名中,几乎全部涉足下游电站开发业务。”王勃华说。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光伏概念股中,被用于光伏电站的募集金额就达到260亿元,电站规模达到3吉瓦。

“光伏行业回暖以来,产能扩张加快,甚至有不理性的产能过度扩张,但实际上光伏市场并不是完全乐观,企业应更加冷静。”中盛光电CEO佘海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在光伏市场环境好时,因资产负债率过高且没有进行良性循环而导致破产的企业反而很多,这值得产业重视。”红炜告诉本报记者。

即便债务重组,英利短期内恢复昔日辉煌恐怕很难。林伯强表示,英利须回归光伏组件制造业生产,同时在国家政策中保持理性,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技术研发中。

王勃华指出,光伏产业的根本在制造业。在目前美国及欧洲均向光伏制造业回归的时候,国内对于光伏产业的投资却仍局限在光伏电站建设。若该现状持续,势必会导致市场看似繁荣下的关键技术衰退,中国的光伏产业也将陷入尴尬。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